Secret已死,但“秘密”將在互聯(lián)網上永生
《大西洋月刊》刊文稱,盡管匿名社交應用Secret本周宣布關閉,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通過互聯(lián)網去傾訴自己的秘密已成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而這樣的現(xiàn)象未來還將持續(xù)。
以下為文章全文:
作為一種欄目,報紙雜志上的建議專欄通常被認為誕生于1691年。當時,一份名為《雅典信使》的雜志首創(chuàng)了這樣的欄目。在該雜志的6年歷史上,這一欄目刊登了數(shù)千個問題及其回答。當時的問題包括:
靈魂是否與肉體一同誕生?為何貓頭鷹在夜晚的視力更好?愛和被愛哪一種更好?女性是否應當被了解?蜘蛛在結網時如何支撐自己?如果月光來自日光,那么為何顏色會有不同?為何沒有完全一模一樣的聲音和面孔?時間是什么?
保羅·亨特(Paul Hunter)在著作《小說之前:18世紀英語文學的文化背景》中表示,《雅典信使》開設這一欄目是為了讓人們“不再由于表現(xiàn)出好奇而感到羞愧或擔心”。這也是324年前最接近于谷歌(微博)的產品。
在《美國機密:報紙建議專欄和性教育》一書中,大衛(wèi)·古德魯納斯(David Gudelunas)指出:“傳統(tǒng)的建議和傾訴活動已有幾個世紀的歷史,而報紙推動了這類活動的長期轉型。”目前,尋求知名人物的建議已成為一種公開行為,也培育出了一家成功的企業(yè)。
不過,這類公開行為可能仍是保密的。
因此,在關注Secret等當代的秘密傾訴應用時,我們首先需要看看當年的建議專欄。“建議專欄在讀者和建議提供者之間營造了親密關系,但該讀者和其他讀者之間仍保持平行。”古德魯納斯表示,“最初形式的建議專欄是一種對公共讀者的調動,而不僅是講述離奇的故事。”
在網絡上傾訴個人秘密,這一行為可以追溯至通過報紙尋求建議。相對于任何個人秘密,這種行為都要有更重大的意義。
在Secret和Whisper等應用誕生之前,市場上就已出現(xiàn)了Group Hug和Post Secret等類似產品。這些服務的靈感來自更早時候一些看似無意義的項目,例如Found Magazine。后者會刊登來自各種廢紙的信息,例如商品清單和擋風玻璃上的便條,以及在洗手間等公共場所的涂鴉。Post Secret希望人們通過明信片郵寄自己的秘密,這些秘密將被掃描并發(fā)布在網上。其中的話題有些讓人心碎,有些讓人振奮,有些則令人震驚。
“當人們看到其他人分享的秘密時,他們會感到自己不再孤單。”Post Secret創(chuàng)始人弗蘭克·沃倫(Frank Warren)表示,“這將激起他們的同情心,并給他們帶來面對及分享的勇氣。”Post Secret目前仍運營著網站,但相應應用已于3年前關閉,當時該應用只運營了幾個月時間。沃倫表示,這樣做是由于,他擔心網絡霸凌和黑客會使用戶感到不安全。
匿名傾訴秘密是一種精神上的發(fā)泄。這種匿名活動就像以往報紙上的建議專欄一樣。“我認為,Whisper、Secret和同類應用與Snapchat和Glimpse代表了同樣的趨勢。”麻省理工學院公民媒體中心負責人艾桑·扎克曼(Ethan Zuckerman)去年秋季表示,“當一切都被記錄并且可追溯時,我們通常會認為,需要透一口氣后再決定如何去表述。而新一類服務可能類似于難以記錄的一對一會話,并創(chuàng)造了可以真正自由談話的空間。”
“不過,市場上的大部分系統(tǒng)并沒有努力加強加密功能,從而實現(xiàn)真正的匿名性。它們只是提出了匿名性的概念,通過對社會準則做出足夠的改變來鼓勵不同類型的言論。”
這種匿名性的概念足以促使人們關注,在公開場合、私密場合,以及兩者之間,自己應該有何表現(xiàn)。另一方面,這幾種模式之間模糊不清的界線表明,關于“在線”的真正含義,我們正看到文化的轉變。目前我們是否一直在線?如果是這樣,那么對某個人的身份而言,這意味著什么?而對于互聯(lián)網傳統(tǒng)的匿名性,這又意味著什么?
“網絡是非常強大的平臺,我們可以有選擇地表達自我的某個部分,而這在我們的日常社交生活中是不可能的。我認為這非常強大,是一種解放,但也令人有些害怕,在短期內可能會令人們感到非常不適。”沃倫表示,“但從長期來看,我認為這能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隱藏在自己性格中的某些部分,以及文化的某些部分。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相對于隱藏在黑暗中,展現(xiàn)我們性格的這些部分令人感覺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