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百家號)
提到電動汽車,一定繞不開馬斯克的特斯拉,因為這回的電動汽車大發(fā)展,它就是那枚星星之火。但是,你可能不知道,馬斯克雖然大受追捧,但就美國整體而言,因為低廉的油價以及近100年的消費習慣,其實大部分人對新能源汽車沒那么高的熱情。
就像美國的信用卡和支票系統(tǒng)特別強大,所以很多消費者對 Apple Pay 的移動支付或者手機掃二維碼接受起來就不怎么順利。
而特斯拉的 Model 3 達到了驚人的50多萬臺的預定量,確實是因為車的性能優(yōu)秀,當然也有馬斯克善于作秀,把特斯拉汽車塑造成了新時尚的功勞。比 Model 3 稍早些推出的通用汽車公司的電動車 Bolt,雖然一次充電的行駛里程也達到了238英里,和 Model 3 標準版的220英里差不多,雖然沒有產量的困擾,但第一年才銷出去2.3萬輛。
其實在以前,美國也出臺過促進電動汽車發(fā)展的購車退稅補助,比如電動汽車銷量第一的加州和第二的佐治亞州都有,但在2015年,佐治亞州每臺車購車稅減免5000美元的政策取消之后,電動汽車的月銷量從原來的1400輛急速下跌到不到100輛,可見美國人對電動汽車實際上沒什么忠貞度。
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上臺之后,他本人對二氧化碳排放和全球氣候變暖這些大趨勢就存在質疑,在選舉的時候,他就宣稱人類活動引發(fā)全球變暖的理論是一場騙局,目的是為了讓美國制造業(yè)不具備競爭力。當選沒多久,2017年2月,他任命了對清潔能源持否定立場的斯考特·普魯伊特出任環(huán)境保護局局長。
所以說, 電動車要賣得好,不能光靠聲稱自己更環(huán)保,還是要符合市場規(guī)律,比傳統(tǒng)汽車更經濟、更好用、更耐用,也更時尚。講完這回電動汽車興起的發(fā)源地,我們還得關注一下汽車工業(yè)最強的德國,要知道,寶馬的 i 品牌2011年就發(fā)布了,之后就推出了純電動汽車 i3,而奔馳還跟馬斯克有一段純電版 Smart 的故事。總的來說,德國的電動汽車市場啟動要比美國更晚一些。
從2016年5月起,德國政府開始借鑒中國的新能源補貼政策,對購買純電動汽車的用戶進行4000歐元的補貼,對購買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用戶進行3000歐元的補貼。在2016年10月,德國還通過了一項提議,就是要求到2030年,禁止銷售燃油汽車。就是在補貼推動和政策壓力下,奔馳、寶馬、大眾這幾家傳統(tǒng)車企開始陸續(xù)推出電動和混動車型,比如寶馬5系的混合動力以及保時捷的電動汽車 Mission E。
但是到目前為止,電動汽車在德國市場的銷售量總體還是很低的。一方面,從市場來說,傳統(tǒng)燃油車在德國汽車市場占據(jù)著絕對的主導地位,我們都知道,燃油車也一直在持續(xù)向高功率和低排放的方向發(fā)展,從經濟性角度考量,現(xiàn)在的電動汽車并不占優(yōu)勢,所以德國市場對電動汽車的需求并不強烈。
另一方面,從電動汽車配套設備來說,德國的電網(wǎng)和充電樁的改造也不可能像中國一樣,由國家層面主導,短時間內投入這么多的資金去集中建設??偟膩碚f, 電動車在美國和德國在慢慢變成主流,而且是依賴于傳統(tǒng)大車廠對未來趨勢的判斷和響應來做的,而中國則已經明確地進入了電動車大發(fā)展的階段,并且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新企業(yè)層出不窮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