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來了,是好還是壞
當下,機器人已經走進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中。
面對不斷提升的用工成本,既不用發(fā)工資、繳社保,也不需要休假,還能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機器人,日益受到企業(yè)的青睞。“機器換人”,因對就業(yè)市場的沖擊及對技能升級的挑戰(zhàn)而備受關注。
“這些職業(yè)會被機器人代替?看完令人擔憂”等販賣焦慮的文章,成為朋友圈轉發(fā)爆款。那么,究竟哪些職業(yè)最有可能被機器人“淘汰”?從當前情況來看,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將使勞動分工日趨明顯,具有極度標準化、重復且簡單、大量依靠體力而非腦力、低技能且無需提升等特點的工作最適宜由機器人完成,而勞動者將從這些傳統(tǒng)崗位中解脫出來,通過提升技能,轉向更高層次與質量的工作崗位。也正因此,并不是說機器人來了,勞動者的飯碗就沒了。
工人日報-中工網今起推出《機器人來了》欄目,聚焦機器人正在進入的職業(yè)領域的崗位變化,展示人工智能對就業(yè)結構的影響,對勞動效率的提升,以及對勞動者技能提升的激勵。敬請關注。
“歡迎光臨,我是智能助理店小蜜,現在由我來為您服務。”
隨著年中折扣季到來,在某品牌天貓旗艦店做客戶工作的宋桐玉最近有點忙。“不過有機器人在前面擋著,我的工作量比之前減輕了不少。”
宋桐玉說的“機器人”,是阿里巴巴集團開發(fā)的商家智能客服店小蜜。與之類似,現在消費者登陸京東咨詢客服,首先回復的也是JIMI智能購物助手。人工智能在各大電商平臺客服領域的廣泛運用,在把人工客服從高強度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的同時,也引發(fā)了“機器是否將替代人工,占領客服崗位”的討論。
自從2015年初從線下銷售轉為線上客服后,宋桐玉最怕的就是店鋪做活動:“從早上7點到深夜24點,不斷敲擊鍵盤,同時應付20多個顧客咨詢。最痛苦的是大部分問題都是重復的。”
在客服中,她的這種感受普遍存在。數據顯示,網購時,有一半的顧客會售前咨詢。店鋪發(fā)展得越大,客服崗位的工作量和人力成本就會隨之增加。眾多咨詢中,回答諸如尺碼、物流等提問,大概占到客服工作量的50%。有“店小二”開玩笑說:“我們自己就像是機器人。”
2017年,宋桐玉所在的旗艦店引入了店小蜜系統(tǒng),效果立竿見影。在宋桐玉的指導下,記者將一條牛仔褲的鏈接發(fā)送到對話窗口,并詢問尺碼問題。間隔不過1秒鐘,屏幕上就彈出“請問腰圍是多少厘米?”的回復。隨后,店小蜜根據記者提供的數據推薦了相應的尺碼。據介紹,店小蜜還能勝任快遞查詢、訂單修改、說明退換貨流程等工作。
“機器人至少幫我們承擔了一半的咨詢量。
人工智能客服的到來,得到的并不全是“歡迎”。相較于制造業(yè)“機器換人”的高昂成本,機器人客服要“便宜得多”。采訪中,有客服人員不無擔憂:“機器人回答問題速度快,還可以24小時不休息,怎么說對我都是一種威脅。”
與人工智能同事一年的宋桐玉并不贊同這種觀點。在她看來,目前人工與機器人各司其職:“它們負責機械簡單的活,我們對付疑難雜癥。”宋桐玉舉了個例子,褲子因高腰、低腰不同,需要顧客測量的尺碼也不同,“機器人不能分辨這個問題,很多細心的客人還是會轉到人工服務來咨詢。”
店小蜜的創(chuàng)始團隊也持相同觀點:人工智能技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人機協同的狀態(tài)會長期存在。在一些強調客戶體驗的行業(yè),甚至還無法實現將機器人客服推到一線。
人工智能客服的到來,還可能催生出一個新的職業(yè)——人工智能訓練師。訓練師的任務是豐富機器人的“大腦”:顧客可能用100種方式咨詢同一個問題,訓練師就要把這些提問方式都輸入系統(tǒng),跟答案進行匹配。
對宋桐玉這樣的專業(yè)客服來說,這意味著轉行的機會來了。人工智能訓練師不需要專業(yè)技術出身,但必須有長期從事一線工作的經驗。“公司已經成立了機器人訓練團隊,我想嘗試做一位訓練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