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的學院派對比,可知中國AI的道路還是任重而道遠
如果說AI是賦予各個下游產業(yè)的“大腦”,那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研究院就是AI的“大腦”。從地域來看,美國依然是“核心腦區(qū)”。而從中國AI領域研究院的發(fā)展情況來看,管中窺豹可略見一斑,中國AI的道路還是任重而道遠。
學院派
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CSAIL)
CSAIL的創(chuàng)辦最早可以追溯至1959年,LISP編程語言發(fā)明人及“人工智能”一詞的發(fā)明人約翰·麥卡錫同人工神經網絡研究專家馬文·明斯基一同創(chuàng)辦了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能項目。2003年,MIT將計算機科學研究和人工智能實驗室合并。
目前,CSAIL是麻省理工學院最大的實驗室,在人工智能研究方向主要涉及腦和認知科學,研究領域包括:人工智能,尋求理解和發(fā)展使人與機器都能便于理解的推理、感知和行為的人工系統;系統,從軟硬件兩方面尋求擁有新的原則,模型,指標的電腦系統;理論,尋求對數學在計算中的廣泛性、實時性。
卡耐基梅隆大學機器人學院(RoboTIcs Academy)
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是世界上第一所專門開設機器人系的大學,機器人學院隸屬于卡耐基梅隆大學,前身是成立于1979年的機器人研究所。研究注重理論與實踐經驗結合,目標是成為全球研究機器人最好的地方。
作為NASA航空航天科研任務的主要承制單位之一,卡耐基梅隆大學機器人學院在自動駕駛、月球探測步行機器人、單輪陀螺式滾動探測機器人的研究上成績非凡。目前,該學院以ROBOTC平臺為基礎,已發(fā)布近20門教育機器人相關課程,構成了覆蓋K12到大學階段的課程體系。
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
DFKI創(chuàng)立于1988年,是德國國家級軟件系統創(chuàng)新中心,德國最大的從事軟件技術和應用的研究機構,在人工智能創(chuàng)新軟件系統方面擁有超過25年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經驗,研究方向覆蓋人工智能的主要產業(yè)方向,包括大數據分析、知識管理、畫面處理、理解和自然語言處理、人機交互、機器人。
去年5月,由歐洲科學院院士、DFKI柏林所所長Hans Uszkoreit擔任院長的“北京深知無限人工智能研究院”正式落戶北京亦莊。通過合作,DFKI逐步把SPREE分析處理技術、Acrolinx文本質量自動檢測修改系統、Yocoy移動端跨語言人人和人機交流翻譯系統等國際領先技術帶入中國尋求落地轉化。
清華大學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清華大學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于1987年7月開始籌建,1990年2月通過國家驗收,并正式對外開放運行。
目前,該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為:認知過程與智能信息處理的交叉與結合研究;基于內容的海量信息處理理論與方法,特別是針對信息安全、信息檢索、信息挖掘等研究具體的算法及應用;面向動態(tài)過程的機器學習理論與方法;智能信息處理與控制理論在移動機器人與智能車、類人機器人、無人飛機、空間機器人等系統中的應用理論與技術;智能圖文信息處理,包括各種文字識別、文檔識別和理解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