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電路英語:integrated circuit,縮寫作 IC;或稱微電路(microcircuit)、微芯片(microchip)、晶片/芯片(chip)在電子學中是一種將電路(主要包括半導體設備,也包括被動組件等)小型化的方式,并時常制造在半導體晶圓表面上。
首先是授權,眾所周知,x86架構由于授權問題只有幾家可以生產,包括現在的Intel、AMD,曾經的威盛。而全美達也只是生產出了基于純軟件模擬x86處理器的CPU。國內的兆芯及海光也有一定的授權限制,問題是在PC這一個非常成熟的領域,這一場已經定局的戰(zhàn)役中沒有中國玩家的位置。無論從技術積累到專利壁壘來講,中國玩家是沒有任何優(yōu)勢的,很容易被干掉。
其次是架構,現在大多數公司設計的芯片是基于ARM架構的。ARM架構就如同蓋房子的總體設計,是芯片的大框架,是一個芯片設計方案(構架),是一個公開的技術方案,任何人都可以按這個方案做出芯片,但如果你做芯片的目的是要把它變成商品出售,就必須要經過ARM的授權才行。
華爾街的投資人明白一個道理:假設微軟和谷歌等軟件服務商沒有按時完成新一代的軟件,那么臺積電和英特爾的股票千萬不能買入,否則傾家蕩產。因為軟件延遲發(fā)布,便不能消耗舊設備的硬件性能,用戶自然沒有更換新一代終端的必要,芯片的銷售十分困難。
芯片行業(yè)的門檻極高,哪怕是以“價值投資”著稱的“股神”巴菲特老爺子都敬而遠之,三星和臺積電等芯片企業(yè)的日子并不好過。如今,情況卻大為不同,三星和臺積電等是媳婦熬成了婆,直接翻身做主,許多的上游企業(yè)排長龍,依然是一芯難求。
而2019年6月份,伴隨著我國科創(chuàng)板的正式開板,國產芯片企業(yè)迎來了“翻身”的新機遇。
媒體報道,光2020年前8個月,中國就有近萬家企業(yè)轉投芯片行業(yè),其中,江蘇、浙江、陜西、天津、遼寧、重慶、江西轉產半導體企業(yè)數量分別為1262、1230、905、277、239、230、169家,同比增長了196.94%、547.37%、618.25%、465.31%、387.76%、422.73%和412.12%
據了解,今年上板的9家企業(yè)中,有4家都與半導體有關,其中華興源創(chuàng)更是成為了科創(chuàng)板首股,這點燃了資本對于國產芯片的關注熱潮。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僅芯片產業(yè)鏈股票市盈率估值翻了近百倍,同時國內芯片企業(yè)融資和市值也大幅上漲。
在科創(chuàng)板、5G、AI等新因素的影響和助力下,2019年我國的芯片企業(yè)數量和質量都迎來了一輪新的上漲。
其中數量上,據相關機構統計,2015年國內芯片設計企業(yè)還只有736家,但如今這個數字已經暴增到了1698家;而在質量上,透過日媒等國外媒體的聲音,我們也發(fā)現國產芯片在產量、制程工藝、生產線、自主研發(fā)等方面都有了大幅提升,本土企業(yè)成長速度十分驚人。
我國有很多的芯片公司,但是大部分都是芯片設計企業(yè),真正發(fā)展芯片制造的公司比較有限。在這些芯片設計公司當中,最強的一定是華為海思。不論是體量還是研發(fā)的芯片產品,都當之無愧是第一。
但即便如此,依舊暴露出國內半導體產業(yè)在芯片制造上的不足。任正非之前就表示,華為遇上的問題是設計的芯片,以國內的水準還無法制造出來。
這不僅是華為芯片的問題,更是國產眾多芯片設計公司的一個痛點。只能設計,不能制造,猶如紙上談兵,任正非果然沒說錯!
如果按照這樣的情況來看,是不是就要放棄芯片設計,全力攻克芯片制造呢?其實也不是。
我們要做的是揚長避短,發(fā)揮優(yōu)勢,把自己的長處發(fā)揮到最大,在揚長的同時也要避短。
我國已經在芯片制造領域投入了很大一部分力量,比如中科院宣布入局光刻機就是為了解決芯片制造設備的難題,還有國內最大的芯片代工廠中芯國際,也在攻克更高的工藝。
芯片企業(yè)翻身做主,臺積電和三星的股票接連上漲,可惜臺積電卻成了地緣政治的籌碼!歐盟17國決定梭哈的背后是無奈,未來的芯片格局恐怕將迎來千古未有之大變局;如今,中國的芯片上游企業(yè)大幅度上升,依賴芯片的人工智能專利全球第一,可是芯片呢?玄之又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