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中興為何在美國會受阻?
10月17日消息,當?shù)貢r間9月13日,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舉行公開聽證會,并于10月8日公布了調查報告,報告指出中國兩家通訊企業(yè)華為及中興通訊可能對美國安全構成威脅,建議禁止有關企業(yè)參與任何美國合約及并購。
有媒體報道稱“報告的本質和目的是阻撓中國企業(yè)進入美國ICT市場,阻礙競爭”,報告并沒有對中國企業(yè)的業(yè)務活動和全球網(wǎng)絡安全問題提供客觀公正的評估。特別之處美國思科公司由于長期與中國公司存在競爭關系,因此是國會聽證和報告的重要幕后推手。
華為認為,調查報告既沒有考慮華為在美國及全球的良好的網(wǎng)絡安全記錄,也對華為所提供的大量事實信息視而不見。中興也表示,該公司提供的設備不會對美國市場造成任何安全威脅。
對美國國會的聽證和調查,我們認為,首先要正確對待,對涉及國家安全的重大項目進行審查是美國方面的權利,我們不能因為中國方面對外國公司審查比較松,就作為反對美國進行調查和聽證的理由。駁斥對方,還是應該講道理。何況,中國也有自己的安全審查,甚至引起國際輿論和國內民眾的普遍非議,比如針對谷歌公司的驅逐行動。
而且并非獨有美國這樣。在歐洲也是存在很多問題的,但歐洲由于致力于經濟復蘇,因此對中國期望甚高,所以在一些時候,將問題掩蓋起來,或者暫時擱置起來。自由貿易有利于歐洲的經濟復蘇,在這大的方面,歐洲必須把握好。非洲、南美國家,總體上與中國實力不對稱,他們更有求于中國,中國的高科技也有利于提高它們的生產力,因此對中國企業(yè)設防的動力不強。但是要說他們對中國企業(yè)的政府背景毫無芥蒂,也是不符合事實的,也存在一些受到質疑的情況。
其次,這是美國國會的正常行為,跟大選年有一定關系,但不是關鍵性因素,跟美國民眾沒有直接關系,也跟美國政府沒什么直接關聯(lián),因為整個過程都是由國會的政客和有關專家實施的。美國國會是很獨立的,不受行政權力干擾,這是眾所皆知的。
第三,美國國會對華為、中興設阻,安全、政治、經濟原因都有,可以稱得上關鍵原因的有三個。
其中美國最深切的關切是,中國政府對華為、中興具有何種程度的影響。
黨委是在中國企業(yè)普遍存在的一個組織,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為了防止某種失控,加強了對企業(yè)政治上的影響,其中以在私營企業(yè)和外資企業(yè)中成立黨委或者支部。此外,他們對中國企業(yè)可能的軍方背景感到憂慮。
華為和中興都是中國新興的私營企業(yè),但是中國還在轉型期,有很多曖昧的情況,特別是像華為、中興這樣的高科技核心企業(yè),中國政府的介入深度外界不得而知。這些我們自己也是知道的,何況外國。
現(xiàn)在的問題是,美國方面并沒有舉出富有說服力的證據(jù),只是在懷疑,有一些基本的判斷因素。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們的調查沒有得到中國公司的充分配合。美國國會報告一方面有些含糊其辭,另一方面給出了含糊其辭的原因是中國公司在某些關鍵領域阻撓美國國會的深度調查。
在技術上最關鍵的因素可能是美國思科公司組織院外游說集團的長期工作,影響了美國議員們的決定。為什么說是技術上的?因為所有的決定作出都是由人來進行的,而美國國會長期受院外游說集團的影響也是大家都知道的。美國思科公司為了保住自己的市場份額,是有充分的動機這么做的,事實上他們肯定也會這么做的。
第三位的因素,是美國經濟尚處在危機中的背景??朔C的障礙,實現(xiàn)經濟的完全復蘇,仍然是擺在美國面前的艱巨任務。因此,貿易保護主義在其國內還是有市場的,特別是主張加強政府作用的民主黨政府,更為注重利用國家權力影響經濟,保護美國的國內企業(yè),保護美國的市場,應該也是美國國會做出決定時考慮的重要因素。但顯而易見的是,作為老牌的市場經濟國家,貿易自由主義是其靈魂,為了短期目標,放棄自由貿易原則,對美國來說是得不償失的,不符合其長遠的戰(zhàn)略利益,因此權衡其中利弊后,美國最終做出什么決定還有待考察。
美國政府對華為、中興設阻,肯定會引發(fā)反彈,但不會爆發(fā)貿易戰(zhàn),中國會進行比較好的控制,像思科這樣的美國企業(yè)進入中國可能會有一些阻礙,但大的方面不會有影響,應該說中國還是需要美國的高科技的,不過也會采取一定的反制措施,給美方一點顏色瞧瞧。
另一方面,美國總統(tǒng)可以發(fā)揮他的行政權力,改變美國國會的結果,對華為、中興進行有條件的放行。
盡管如此,對美國國會的聽證和調查結果,中國方面還是應當予以足夠重視。中國真正應該做的是,如何讓外界相信,自己支持自由市場經濟,不準備深度干預企業(yè)行為。
中國應當鼓勵相關企業(yè)繼續(xù)努力,通過美方通行的做法,對美國國會以及政府施加影響。中國企業(yè)如果沒有美方所指出的影響其國家安全的因素,足夠自信,就不必在美國國會調查時回避問題,坦誠、主動地接受其調查,給予充分的配合。這樣更有利于它們進入美國市場。
中國應繼續(xù)深化改革,讓西方對中國企業(yè)去政治化有信心。中國經濟對國際貿易的依賴度很深,特別是在中國面臨經濟危機的情況下,盡可能拓展全球市場是非常關鍵的一環(huán)。因此,應該克服體制障礙,深化企業(yè)產權改革,除非充分必要,政府不對企業(yè)進行行政干預,確保進一步開放、透明,消除外界懷疑的根源。這才是長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