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在國務院新聞發(fā)布會上,工業(yè)和信息化部新聞發(fā)言人、信息通信發(fā)展司司長聞庫表示,這一年來,工信部大力推動5G發(fā)展應用,加快5G網絡建設,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從2G到4G,移動通信改變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已經到來的5G,更是加速了各個行業(yè)的數字化轉型。就在移動通信網絡改變人類的同時,它自身也在發(fā)生巨變——網元變得越來越多,網元之間的接口和協議也變得越來越復雜。
波波夫,全名叫亞歷山大·斯捷潘諾維奇·波波夫(俄文名:Александр Степанович Попов,英文名:Alexander Stepanovich Popov),俄國著名物理學家、發(fā)明家,無線電通信的奠基人之一,天線的發(fā)明人,電磁波研究的先驅。
1981年8月12日,IBM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臺個人電腦,并將其命名為IBM 5150。IBM 5150 IBM 5150的出現,標志著人類正式進入了PC時代,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購買和使用計算機。若干年后,比爾蓋茨創(chuàng)辦的微軟公司陸續(xù)發(fā)布了一系列版本的Windows“視窗”操作系統。
上篇文章(鏈接),小棗君給大家介紹了國內骨干網的誕生過程。今天,我將繼續(xù)介紹國內運營商IP骨干網的發(fā)展歷史與現狀。
1987年9月20日,北京中國兵器工業(yè)計算機應用研究所的 錢天白 教授,發(fā)出了我國第一封電子郵件,內容是: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 (“越過長城,我們能到達世界的每個角落。” ) 這封郵件當時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它被視為中國與互聯網的第一次“親密接觸”。而錢天白教授,也被世人稱為“中國互聯網之父”。 其實,當時錢天白所使用的網絡,并不是我國自主建設的Internet骨干網,而是1986年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與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合作建設的一個國際聯網項目——中國學術網(Chinese Academic Network,簡稱CANET)。
上周六,東南大學聯合人民郵電出版社,在北京共同主辦了一場“通信原理”課程研討會。該研討會邀請了包括北郵、國防科大、成電、西電在內的國內眾多高校通信原理課程一線教師,共同參與教學內容研討、教學經驗交流。作為通信知識服務領域的創(chuàng)業(yè)者,我有幸受主辦方邀請,全程參加了本次會議,獲益頗多。今天這篇文章,我主要想分享一下參會感悟,與大家進行探討。
12月4日,紅旗品牌全尺寸智慧純電SUV紅旗E-HS9正式上市。該車型集中展示了紅旗在電動化、智能網聯等領域的最新技術成果,并圍繞四大首發(fā)技術、五大安全技術打造的紅旗旗艦級智慧全能電動SUV,將滿足用戶多元化、個性化需求。
近日,小米推出小米電視『大師』82”至尊紀念版,支持8K超高清分辨率,搭載移遠通信RM500Q 5G模組,采用全新的Mini LED顯示技術,配備了聲動之翼自動伸縮式音響系統,可為消費者帶來影院級視聽盛宴,用實力推動世界走向5G+8K超高清時代。目前,該款電視已在小米官網等平臺正式開售。
1884年6月6日,一艘來自法國的郵輪緩緩靠岸紐約港口。在郵輪的甲板上,站著一個長相俊美但衣著邋遢的年輕人。他的眼中,充滿了對這座陌生城市的興奮和好奇。當時,這個年輕人的兜里只有4分錢。除此之外,只剩下一封推薦信。推薦信是寫給著名發(fā)明家兼企業(yè)家托馬斯·愛迪生的,里面有這么一句話:“我知道有兩個偉大的人,一個是你,另一個就是這個年輕人?!睕]錯,這個孤身一人來到紐約的年輕人,就是本文的主角——偉大的發(fā)明家、物理學家、機械工程師、電氣工程師,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
V2X,即vehicle to everything,車聯萬物。簡單來說,就是賦予車輛通信能力,通過V2V(車對車)、V2P(車對行人)、V2I(車對基礎設施)、V2N(車對網絡),讓駕乘體驗更加舒適,交通環(huán)境更加安全,使能未來的自動駕駛。
11月28日,第三屆中國SD-WAN峰會在北京盛大開幕。運營商、互聯網公司、設備廠商、用戶單位,以及來自工信部、中國通信學會的領導、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校專家學者等齊聚一堂,為我們帶來了一場場精彩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