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調查中,記者發(fā)現了很多加班信號:趴活的司機、明晃晃的大樓、夜里11點多CBD地段的堵車……一位眾人艷羨的工程師,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跟記者說:“記者同志,您一定要好好幫我們反映反映,讓那些剝削我們的‘資本家’還我們的時間和血汗錢?。?rdquo;
上篇:加班故事
故事1:德國作息時間
小剛是一名電子產品結構設計師,2002年在大連讀完大學后,進入了一家著名外企在大連的公司。說起放棄那么好的機會,來北京找工作的原因,他笑笑說:“當時就是因為大家都說大連是適合養(yǎng)老的城市,不適合年輕人創(chuàng)業(yè)。我自己也覺得工作太舒服了,沒有刺激和挑戰(zhàn)。”如今,他已經在北京工作兩年半了。
他到北京找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個私營企業(yè),在這里他終于體會到了刺激和挑戰(zhàn)——經常性的無薪加班。這份工作讓他非常不滿意,但他一直堅持做著,直到一天早上到公司,有個消息讓他驚呆了:一位不到30歲的同事,在昨晚加班時突發(fā)腦溢血猝死。這件事情對小剛影響特別大。2007年1月,他跳槽到一家中美合資的企業(yè)。他以為合資企業(yè)的情況會好一些,沒想到,這次跳槽,只是從加班到更大強度加班的轉折點。
進入這家公司,他才發(fā)現這里加班風氣一樣盛行。由于公司和香港一家公司合作,公司里有幾個香港的同事。他們干起活來頗有一番拼命三郎的精神,常常廢寢忘食,加班到很晚。每次開會,老板就以他們?yōu)榈湫?,教育其他員工。有時說到動情之處,還會提到香港經濟騰飛的原因,大陸員工和香港員工的差距等。小剛對此非常不以為然,因為他知道香港同事的薪水是他無法企及的,而且,即使他加班,也沒有加班費。所以起初,不管別的同事怎么加班爭取好的表現,也不管老板怎么旁敲側擊地提醒,一到下班時間,他就大大方方收拾東西,刷卡,大搖大擺地走出公司。
舒服的日子還沒過幾天,小剛的加班生活就又開始了。起初,是因為公司接了一單德國的生意。為了和德國客戶聯絡方便,公司要求他們部門按照德國的作息時間下班,可是上班時間還是按中國的。每天從早上9點工作到晚上11點,小剛對此叫苦不迭,但是這是公司的硬性規(guī)定,他沒有回旋的余地。此后的幾個月,小剛都在一個國家感受著兩個國家的工作作息狀態(tài)。
德國的項目好不容易做完了,小剛以為自己可以松一口氣了。老板把他叫到了辦公室,肯定了他的工作能力,并表示以后會重用他。小剛開始還沾沾自喜,后來才知道,受人贊賞是有代價的。他的工作量越來越大,終于又開始了常規(guī)式的加班。記者采訪他時,已經連續(xù)加班三周的他看上去非常疲憊。早上正常上班,晚上早則10點,晚則通宵,周末亦然。而且不光沒有加班費,連加班期間的交通費和餐費也自理。偶爾公司給員工們叫個外賣,大家受寵若驚。小剛指著自己腰上的皮帶跟記者說,原來他用倒數第三個孔,現在已經瘦到用倒數第一個孔,可是褲腰還是松。他覺得現在的生活像是回到了高三,閉上眼睛就睡覺,睜開眼睛就干活,單純到了一定境界。他基本上很少跟朋友聯系,MSN的簽名改成了“Saysorrytoa llfriendsfornoreply(朋友們,不能及時回復,請諒解)”。有一天吃飯時,他和同事聊起來:“有時候真不知道咱們這樣是為什么。”同事無奈地笑笑說:“這種問題不要考慮,就讓工作把我們麻木吧!想得太多,會崩潰的。 ”
29歲的小剛唯一的一次戀愛,因為他沒有時間陪女朋友而失敗了。女孩失望地離開時,他下定決心,如果再遇到自己喜歡的人,一定拿出時間,認真對待??墒乾F在的工作更忙碌了,他連認識別人的機會都沒有。他非常認真地告訴記者,他也仔細考慮了生活和工作的關系,客觀的情況不能改變,他已經漸漸接受了。“現在支持我一直這樣做下去的,就是一顆熱愛這個專業(yè)的心吧!”
故事2:“自己的時間”在哪里
楊曄是同學中比較幸運的一個。2003年大學畢業(yè),他在激烈的求職競爭中勝出,被一家全球500強的日資企業(yè)錄用。剛剛上班的他心中充滿了對工作的激情和熱忱。每天到公司時,公司里除了清潔工還沒有別人上班;下班時,一定是大家都走了他才走。其實,他剛剛到公司,并沒有很多具體工作要做,加班時間就是在看書、學技術、學日語。他說,很多畢業(yè)生入職之初都是這樣,一方面,想多學一些東西,盡快進入狀態(tài);另一方面,想爭取好的表現。當然,加班對他來講,還有一點特別的好處,就是加班費。
這家公司的加班制度是嚴格按照我國“勞動法”制定的:加班費按晚上1.5倍,周末2倍,節(jié)假日3倍發(fā)放;出差如果有加班行為,不光發(fā)出差補助,也發(fā)加班費。每月加班累計不超過36小時,如果超過可申請輪休。加班期間,還有用餐補助和交通補助。楊曄說,公司其他加班的同事多數是真的有事情要完成,而沒事的同事多數還是一下班就匆匆走了,大家不是很在乎這點加班費。只有他們幾個剛來的年輕人,家在外地,沒有男女朋友,剛剛入職,工資又低,所以他們每個月都能加班到36小時,每個月都能拿一筆不少的加班費。
由于工作的出色表現,工作一年后,楊曄被提升為項目經理。隨著工作量越來越大,他終于不得不整天加班了。就在這時候,他交了一位女朋友。原來努力爭取的加班費如今對他已經毫無誘惑力了,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多一些自己的時間。那段時間,他的工作效率特別高,每天最開心的事就是能在上班時間把事情處理完,然后可以準時下班。最害怕的事就是出問題,影響項目不能按照進程如期完成。常常為了研究一個問題,大家從下午開會一直開到半夜。有一次,他跟女朋友約好一起吃晚飯。沒想到在下午,項目又出現了一個技術問題。他馬上組織大家開會。問題解決了,他散會回到家,已經是夜里11點了。楊曄說,他永遠也忘不了那一幕:在他家樓下昏黃的路燈下,站著自己嬌小的女朋友??吹阶约哼h遠地走過來,女孩開心地跑過去擁抱他,沒有責怪,也沒有埋怨,反而讓他心里更不是滋味。
2007年,楊曄準備結婚。由于自己平時工作忙沒有時間,從挑房子、買房子到選建材和裝修,都是父母從外地趕過來幫忙操辦的?;槠诙ㄔ?月3日。而在5月1日那天,楊曄還在加班。法定的婚假也沒有休,5月7日就回公司上班了。[!--empirenews.page--]
楊曄告訴記者,他現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有自己的時間。因為加班,他很少有時間陪妻子逛街、旅游,哪怕是看看電視。父母來北京看望他,一般都是妻子陪著,住在他家中十來天不一定能見到他幾次。踢球是他自己多年的愛好,已經放棄很久了。像以前一樣看看書,學學日語的時間也基本沒有了。他說他很欣賞一些歐美企業(yè)——基本上不用加班,全公司休假最重要。即使工作不能按時完成,也很少加班;無論誰在休假,大家都不好意思去打擾。但是這樣似乎也不耽誤什么事,那些企業(yè)依然發(fā)展得非常好。他說:“并不是我不知足,是真正有了自己的生活,才知道自己的時間有多重要。”
下篇:我們?yōu)楹渭影?/p>
在中關村酒仙橋電子科技園附近,每天晚上都有很多定點趴活的司機?;椟S的路燈下,他們有的站在一起聊天,有的借著路燈光看報紙。記者問他們?yōu)槭裁床坏教幣芘苷一睿麄冋f:“不用找,沒到點呢,到點自然就有活了。”司機師傅告訴記者,這附近的公司每天都有很多員工加班,公司對于員工加班也有不同的交通補貼規(guī)定:“有的加班到9點,公司給報銷打車費。有的到10點,有的得到11點。一到打車報銷的時間點,你就能看到好多員工成群結隊地出來了,我們這些車,還供不應求呢!”
果然,晚上9點,一群員工從一個院子里蜂擁而出。
某公司的李小姐對司機師傅們“整點報銷打車費”的說法不以為然。她說:“也就是剛好趕上了,享受一下公司的報銷;我要是8點鐘能干完活,自己花錢打車也要馬上回家。再看看這大樓里,9點以后還在干活,十一二點鐘回不了家的還大有人在呢!”
記者四下望去,果然,幾棟大樓全都燈火通明。
在這次加班調查中,記者發(fā)現了很多加班信號:趴活的司機、燈火通明的大樓、夜里11點多CBD地段的堵車…… 這些信號告訴我們,在一天的工作之后,這座城市里有許許多多人不能好好休息。那些衣著光鮮、出入于高級辦公樓的白領們,還在承受著工作時間之外的職業(yè)壓力。
對于加班,他們的態(tài)度或支持,或反對。年輕的新職場人有的大義凜然:“總得有人把事情做完。”有的義憤填膺: “曾經有過嚴重的加班恐懼癥!”那些被職場打磨得沒了脾氣的前輩們已經學會了自我幽默一下:“自從加了班,再也不用為晚上吃什么發(fā)愁了。”
為深入了解京城白領加班情況,本刊通過調查問卷、實地采訪、網絡采訪的形式對北京國貿、大望路、中關村地區(qū)的公司員工進行了調查。在接受調查的287名公司職員中,“常常加班”的占71%,“偶爾加班”的占18%,“從不加班 ”的只是少數。
結論1:美麗的圈套
提到加班的原因,首當其沖是“企業(yè)的態(tài)度”。在加班原因的分析中,43%的被調查者表示加班的原因是“工作量太大,在工作時間內無法完成”;15%的調查者告訴記者“領導常常在下班前安排工作”。很多企業(yè)為了盡早完成工作,增加效益,正面要求或側面鼓勵員工加班。
然而,無論是正常有償加班,還是超常的無薪加班,都會對員工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影響。這一點,企業(yè)很少考慮。更有甚者,一些企業(yè)借高強度的加班,有意識地提高員工的淘汰率,靠不斷使用試用期員工節(jié)約成本,維持業(yè)績增長。
一些“高明”的企業(yè),將加班作為員工績效測評標準之一,在企業(yè)中大力推行“加班文化”。在一家廣告公司從事文案策劃的小金告訴記者:“我們經理常常跟我們說,要‘以班為家’、‘忘我地加班’,這樣才能出成績,創(chuàng)效益。你可以看看我們公司的內刊,每年選出來的優(yōu)秀員工,必然都是頭發(fā)稀疏,滿臉皺紋。這些玩命加班的人就是我們的榜樣。”[!--empirenews.page--]
結論2:不得不愛
在眾多的被訪者中,大部分加班者是主動加班的。私人時間一點點縮水,腦力和體力大量地透支,自己卻換不來相應的報酬。然而,還是有很多人對加班毫無怨言,主要原因,就是出于激烈競爭下的職場生存壓力。
在調查中,表示“主動加班,提高業(yè)績,希望得到領導重視”的員工占31%。一位在某私營公司從事公關工作的李女士說:“現在就業(yè)形勢這么差,有一份好的工作當然要好好干。不是說自己有多么高尚的為事業(yè)獻身的情懷,問題是大家都那么努力干,自己不努力,丟了飯碗怎么辦?我現在因為怕別人頂了自己的位子,結婚幾年了連孩子都不敢生,加幾個小時班算得了什么?”
如今在我國,除了個別稀缺專業(yè)人士和高級職業(yè)經理人以外,絕大多數職場白領所要面對的,還是以“買方市場”為主導的職場生存環(huán)境。過五關斬六將找到一份可心的工作,找到后自然格外珍惜。同事們一個比一個優(yōu)秀,一個比一個能干,要想不落后,怎么能不比別人付出更多?為了自己的業(yè)務不被搶走,為了贏取更多機會,為了升薪,為了升遷……總之,就是想讓自己在競爭中更有優(yōu)勢,博得老板的賞識,使事業(yè)得到更好的發(fā)展。所以,他們心甘情愿地把加班當作工作的一部分。
結論3:苦行僧心態(tài)
在西方,人們將休息權看得很重。他們認為在上班時間好好工作,下班后好好休息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如果有人因為加班影響了和家人共度的時間,他會覺得自己愧對于家庭。而在我國,多年以來,大家接受的是“一切以工作為重,愿意為工作犧牲一切”的觀念。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對于過度工作的人都懷有一種崇敬的心情。人們認為加班是事業(yè)心強、對公司忠誠的表現,甚至有人覺得如果不加班就不是好員工。
一位在私企工作的文員在網絡采訪中“義正嚴辭”地質疑了記者采訪加班人員的必要性:“如果工作完成了,自然不需要加班。工作沒完成,加一點也無所謂。如果因為這么一點加班費或者加班時間就心理不平衡,怎么做事業(yè)?”他甚至勸記者不要把加班看得過重,不要覺得加班是受氣:“你公司的老總比你更辛苦,他們受的氣比你更多——把心胸放寬,努力去工作,加班就當成為自己日后的事業(yè)打基礎,則自然心平氣和了!”
很多人像他一樣,因為沒班加感到郁悶,抱怨工作太輕松。然而,他們沒有意識到老板辛苦和他們加班是兩碼事,更忽略了老板在利用他們額外勞動,帶有剝削的性質。
在健康的市場環(huán)境下,應該是勞資平等,工作績效和勞動所得成正比。在正常的生活狀態(tài)中,再大的事業(yè)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應讓盲目工作侵占自己的全部生活。
記者手記:拿什么拯救加班
記者在調查過程中發(fā)現,除了北京白領,加班問題在全國各地區(qū)的很多行業(yè)普遍存在。例如,某些大超市,店員每天都要加班四五個小時,連續(xù)工作24個小時也時常有之;在南方的一些高科技產業(yè)園的工廠,一線工人每個月的工資只有幾百元,但是每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有一家工廠,三天之內,曾有兩名女工相繼在流水線上猝死……
加班,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了職場不能忍受之惡。比起白領,普通工人更加弱勢,更加缺乏討價還價的能力。
一位著名法學專家曾經說過,我國的勞動法是全世界最完備的,卻是全世界實施最不力的之一。一些不良的職場潛規(guī)則讓很多白領自動放棄了用法律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
曾經在一家會計事務所工作的劉女士,因為不愿忍受領導每天臨到下班前開始組織開會,所以辭職了。她告訴記者: “我也懂法,但是作為一個勞動者,我不可能因為加一兩天班,就去跟用人單位打官司。首先,在時間上、精力上,我耗不起;其次,如果這場官司我打了,那估計我以后就別想再找到工作了,有哪個公司、單位敢要這樣的員工呢?”
深受加班之苦的員工們不但難以用法律維權,就算是像劉女士這樣,用辭職來抵制加班的,也往往是徒勞無功。在調查中,78%的員工表示“加班無法抵制”。因為現在加班已經成了普遍存在于各公司的常態(tài),誰也不能保證跳槽后的工作就能稱心如意。所以,現在更多的企業(yè)員工寄希望于國家權力的介入。
2005年,我國的勞動保障監(jiān)察機構組建率已達到94.5%,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很多員工非常關注勞動監(jiān)察工作。他們希望勞動監(jiān)察人員能夠盡快關注到自己工作的領域,使工作環(huán)境由此得到改善。
就在記者將要發(fā)稿時,驚聞深圳華為公司一26歲男白領不堪工作壓力,自縊身亡。這則來自南方網的新聞稱:7月 18日下午,年僅26歲的華為員工張銳,在深圳梅林某小區(qū)的樓道內自縊身亡。進入華為只有60多天的他,生前曾多次向親人表示,在公司表現不好就會被主管批評,還要經常加班,工作壓力太大,并兩度想要辭職。而華為人事部副部長張志剛認為,華為公司的員工的確都有壓力,但對于張銳來說,壓力實際上遠沒到把他擊垮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