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新興國家(包括中國)的富豪們花上數(shù)萬元甚至數(shù)十萬元購買一臺手機,這大概是諾基亞在過去十年中做得最成功(某種程度上也是最荒唐)的一件事情。諾基亞的債務評級已經被標準普爾打上“垃圾”的標簽,現(xiàn)在正是Vertu這只鳳凰來為它掙零花錢的時候,今天有消息稱諾基亞正打算將Vertu出售,以換取超過兩億美元的現(xiàn)金流。
2002年,諾基亞正式推出第一款Vertu,采取的是豪華的硬件設計與材質(包括藍寶石鍵盤、貴金屬零部件等),其中鍵盤就包括150個不同部件組成。而最讓它與眾不同的,是它采取純手工制作,全部制造都在其位于英國倫敦郊外的一個工廠完成。
為了讓Vertu成為手機領域的勞斯萊斯,賣出一個天價,諾基亞還創(chuàng)造性地推出了一系列與通信不相干的服務,比如提供接機、吃喝玩樂、備份文字與影音文件等私人助理或專屬會員俱樂部服務,并在最初的免費期之后每年掙得額外的服務費用(通常是每年數(shù)千美元)。還有,Vertu始終都采用一種操作系統(tǒng),都采用相對統(tǒng)一的、但卻不俗的設計,不像諾基亞在大眾手機市場的混亂不堪。
這樣的戰(zhàn)略設計是不是有點像蘋果的iPod+iTunes或iPhone+App store?本質上都是終端平臺加上服務。巧合的是,蘋果首款iPod的問世幾乎和Vertu同時。這可能并非瞎貓碰上死耗子式的幸運,因為2001年時的諾基亞便推出了一個網站,允許用戶下載音樂,而且當時剛剛坐上全球手機業(yè)頭把交椅兩三年的諾基亞還制定了雄心勃勃的互聯(lián)網計劃。
將Vertu和iPhone放在一起比較還有其他理由:二者都沒有將出貨量作為首要目標,都采取高端定位,都通過一系列的應用或服務來提高競爭的門檻——毫無疑問,在通過這種模式提高其他奢侈品牌的介入和競爭方面,Vertu是成功的,絲毫不亞于iPhone在其定位領域的成功。
但問題是十年過去了,蘋果憑借iPhone成為英雄,全球市值最高的高科技公司,移動互聯(lián)網的寵兒,而諾基亞則不僅丟掉了出貨量最大的手機公司的頭銜,而且成為評級機構眼中的“垃圾”,Vertu模式并沒有讓諾基亞變得更不同。為什么?
首先,Vertu瞄準的市場比iPhone小得多,迄今Vertu一共才賣出了30多萬部,而iPhone則已經超過兩億,這讓二者的商業(yè)模式走向完全不同:Vertu進入奢侈品和相關私人服務領域,這從Vertu作為一部手機始終都不太完美可以看出,其價值最大化的最有效方式是品牌延伸,即推出Vertu品牌的其他產品,這樣就能從每個客戶那里賺更多的錢(但諾基亞并沒有這樣做);而iPhone未來則可以采取從更多的人那里賺取更多的應用服務費用的模式,因為它的用戶群足夠的大。
其次,諾基亞推出Vertu可能并非將其走位一種全新的商業(yè)模式,而只是作為一個2G移動通信時代的后來居上者(春風得意者)的贏家通吃心理的自發(fā)反應,它在本質上只是想向更多的人賣更多的手機產品,雖然在某些時候它想過要使自己成為互聯(lián)網行業(yè)的領導者。
第三,商業(yè)模式慣性使然。即便諾基亞真意識到了Vertu加上服務是一種全新的商業(yè)模式,它仍然難以改變自己的路徑。從1998年諾基亞打敗摩托羅拉成為第一大手機廠商那天起,它就注定了將在以出貨量為特點的商業(yè)模式上一去不回,而這又進一步讓它對運營商產生依賴,害怕得罪它們,從而不敢像蘋果那樣將終端平臺和應用服務分開發(fā)展,只能偷偷摸摸地內置越來越多的應用,結果搞得操作系統(tǒng)笨重不堪,用戶體驗方面又不得要領。
同樣,為了滿足越來越大的出貨量胃口、以滿足投資者對增長的需要,諾基亞幾乎到了饑不擇食的程度,從幾百元到幾十萬元的手機,從普通勞工到富翁,一個都不想漏掉,這讓它的產品設計五花八門(無論是出于成本還是所謂的用戶需要),而要命的是這些五花八門的產品卻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操作系統(tǒng)進行統(tǒng)轄,這讓諾基亞失去從出貨量模式轉向互聯(lián)網模式的最后機會——海量用戶是互聯(lián)網大多數(shù)商業(yè)模式得以建立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