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人獲取新聞的方式大量轉移到移動終端時,這種隨時隨地、小屏幕的閱讀方式無疑影響了讀者的選擇
最近,《紐約時報》公布了2012年網站點擊率最高的十條稿件。除新聞報道外,評論與博客也躋身榜上,硬新聞以突發(fā)事件掛帥,分析解釋性報道居后,大眾心理、養(yǎng)生休閑之類的軟文也吸引了眾多眼球,與嚴肅新聞分庭抗禮。
這份排行榜代表了在美國有相當教育水準的公眾所關注的話題,移動終端閱讀的方式正在悄然改變傳統媒體的表達方式和內容取向。
位居榜首的是康州小學槍擊案。這件震驚美國的慘案發(fā)生在圣誕節(jié)前,事發(fā)之后半天各方報道彼此出入,公眾于是紛紛登錄《紐約時報》網站查看究竟,足以證明在關鍵時刻,有公信力的全國性媒體在發(fā)揮作用。同樣屬于硬新聞的超級颶風Sandy,排名第三。這是紐約地方新聞也是全國新聞,讀者從《紐約時報》中尋求現場報道,信任記者掌握的豐富的消息來源,在情理之中。
點擊率名列第二位的是高盛公司金融衍生品部門前任主管撰寫的評論,暴露投行只為了賺錢,不在乎犧牲客戶利益。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美國公眾對華爾街的信任度跌至最低點,雷曼兄弟之類的投行向客戶推銷有毒資產(toxic assets)之類的劣跡,已不新鮮。然而由內部人把讀者帶入投行會議室和交易廳內,近距離觀察投行內部文化,看那些年薪百萬美元的天之驕子們如何把客戶當作冤大頭忽悠、玩弄于掌股之間,的確令人大開眼界。
2012年是美國總統大選年,關心選情的讀者點擊新聞報道了解分析選戰(zhàn)中的虛實。名列第七的是奧巴馬選戰(zhàn)告捷后,分析他如何在兩黨對峙中,找到空隙,智取幾個關鍵的“搖擺州”。排名第五的是大選中橫空而出的統計學家西維爾的博客。他冷靜分析了50州的選情調查,加上對不同時間民調趨勢的分析,以及人口年齡分布等觀察,得出選情調查的有效性程度,絲毫不差地預測出選舉結果。這位年僅35歲的小伙子,讓那些專業(yè)的選情顧問、評論家、政治行為學者大跌眼鏡。
財經新聞一向在綜合媒體中不是吸引廣大讀者的題材,即使媒體聲嘶力竭地大談“財政懸崖”和歐元危機,公眾都反應冷淡。在點擊率最高的十條新聞中,唯一與產業(yè)有關的是第九名“為什么iphone和其他蘋果產品在國外生產?”這篇報道指出美國產業(yè)空心化導致長期就業(yè)不振,蘋果由于國外代工廠的勞工待遇受各方猛烈批評,于是計劃在美國國內尋求一家代工廠來組裝iMac電腦。未來美國跨國公司是否會把更多的生產線搬回本土,顯然引起廣泛關注。
其他四條都是和生活、健康、心理、休閑旅游有關。第四名是介紹時代廣場一家新潮餐館;第六名解釋現代人的焦慮感:人們忙碌,是怕閑下來的空虛;第八名講到瑜伽可能會傷害身體;第十名是總結2012年休假旅游勝地,鄭重推薦巴拿馬。
從這份排行榜可以看出,報紙電子版受歡迎的內容更像雜志,一般讀者有很強的惻隱之心去關注槍擊事件和颶風,對國際新聞淡漠,而由非新聞專業(yè)者提供的評論與博客看來很受歡迎。
據調查,從手機和平板電腦上獲得新聞的人占讀者的40%,當美國人獲取新聞的方式大量轉移到移動終端時,這種隨時隨地、小屏幕的閱讀方式無疑影響了讀者的選擇。
《紐約時報》從2011年底開始向網絡讀者收費,整個報業(yè)集團——包括《紐約時報》、《國際先驅論壇報》和《波士頓環(huán)球報》,數碼訂戶接近60萬,成為集團盈利的新支撐點,目前訂閱收入差不多和廣告收入持平。當點擊率成為商業(yè)運作追求對象,不少新聞媒體把“搜索引擎最大化”(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當作采編標準之一?!都~約時報》雖然還沒有跟著這個風氣走,但從長期看,編輯部在選題上,會在相當程度上迎合讀者的偏好。美國人喜歡狗,正好新任的女總編愛犬,有人統計在前年到去年之間,《紐約時報》對寵物狗的報道暴增,“狗”這個字出現的頻率上升了45%。
對手機和平板電腦閱讀者來說,長篇特寫越來越沒有市場?!陡鐐惐葋喰侣勗u論》統計2003至2011年之間,《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和《華爾街日報》2000字以上的報道,分別減少了86%到35%不等。在《紐約時報》,2000字至3000字報道減少了四分之一,但3000字以上的報道卻有所增加,最近的沃爾瑪報道居然長達7000字。這表明,作為嚴肅大報,深度分析報道是《紐約時報》品牌所在。如果沒有這個堅硬的脊梁,讀者就不會在發(fā)生重要事件時進入《紐約時報》網,尋求可依賴的信息。對大報而言,真是既要媚俗,又要秉承嚴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