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xù)此前的強勁勢頭,蘋果與三星今年第二季度壟斷行業(yè)103%利潤。其他手機廠商對整個行業(yè)的影響卻日漸式微,普遍在盈虧線附近掙扎。全球手機廠商兩極分化趨勢日趨明朗。對此,分析人士指出,全球智能手機廠商的馬太效應正在加速,未來小眾廠商能否在市場中站穩(wěn)腳跟,關鍵還要看其能否精準把握用戶心理,一旦找準市場突破點,同樣可在強者如林的市場中爭得一席之地。
雙雄強勢瓜分行業(yè)利潤
縱使其他手機廠商業(yè)績偶有改善,仍無法撼動蘋果與三星壟斷行業(yè)利潤的地位。來自加拿大投資銀行Canaccord Genuity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蘋果公司全球智能手機利潤占比為53%,三星占比為50%,延續(xù)了兩者近年的強勁勢頭。分析指出,之所以出現這一局面,主要是因為競爭對手徘徊在盈虧線附近。
行業(yè)格局雖然變化不大,但三星與蘋果的利潤差距正在迅速縮小。以上數據顯示,蘋果利潤占比僅僅領先三星3個百分點。而在今年第一季度,蘋果全球智能手機利潤占比57%,三星僅為43%。目光轉向2012年全年,蘋果占比69%,三星占比34%,兩者差距十分明顯,蘋果的全球利潤占比接近三星的兩倍。
從利潤占比走勢來看,蘋果、三星的此消彼長成為行業(yè)的主旋律。近年來,三星的市場份額一直保持領先優(yōu)勢。2012年三星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占比30.4%,超過蘋果的19.4%;今年第一季度,三星全球市場份額31%,再勝蘋果一籌。分析認為,這主要得益于三星的機海戰(zhàn)術,尤其是上半年Galaxy S4的上市影響較大。需注意的是,NOTE3將在9月份發(fā)布,或對三星的市場份額、利潤構成正面刺激,而預計9月底上市的新一代iPhone,則可能讓蘋果大顯神威。
反過來看,其他手機廠商的業(yè)績對行業(yè)影響可謂微乎其微。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諾基亞、HTC、LG和索尼利潤份額均為0,黑莓則為-1%,摩托羅拉移動為-2%。相比去年同期,諾基亞、索尼的運營損失收窄,HTC、黑莓的虧損則逐漸擴大。這些業(yè)績折射出這些廠商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其只能勉強掙扎在收支平衡的邊緣。
行業(yè)兩極分化嚴重
當前全球手機廠商競爭異常激烈,利潤差距僅僅是硬幣的一面,市場份額方面的對比同樣懸殊。市場調研機構IDC的報告顯示,今年第二季度,三星市場份額占比30.4%,排名第一;蘋果市場份額為13.1%,位列第二。另據了解,兩者在中國市場的領先優(yōu)勢同樣明顯,今年第一季度,蘋果以8%的份額排行第五,三星電子以20%的份額占據鰲頭。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去年同期,三星與蘋果的市場份額均有所下降。數據顯示,去年同期三星的市場份額為30.4%,這意味著三星第二季度的出貨量大增,并沒有帶來市場份額的同步增長。蘋果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景,在出貨量快速增長的同時,蘋果的市場份額在第一季度上沖至17.3%,但很快跌落至13.1%,也低于2012年同期的16.6%,整體呈現下滑態(tài)勢。
根據以上數據統(tǒng)計,三星、蘋果的市場份額總和接近50%,可見其他眾多手機廠商只能在另一半市場份額中纏斗不休。據了解,黑莓在美國市場份額幾乎跌破1%,諾基亞的市場份額也已不足兩成,與此形成對比的是,LG、聯想、中興的市場表現十分搶眼,三者出貨量同比和環(huán)比增幅均超過蘋果公司和三星。
可見,手機市場上,不管是市場份額還是利潤,手機廠商的兩極分化現象都非常嚴重。從第二季度的出貨量增速來看,蘋果與三星雙雙放緩,但整體而言,RIM、諾基亞、摩托羅拉移動等手機廠商對二者仍只能望其項背,即便是增速突飛猛進的LG、聯想以及中興,在蘋果、三星巨大的體量面前也顯得相形見絀。有分析人士指出,當前的競爭走勢表明,蘋果、三星短期內仍將主導行業(yè)大局,其他公司翻身之戰(zhàn)料將征途漫漫。
把握消費導向制勝市場
行業(yè)利潤被三星、蘋果瓜分殆盡,眾多手機廠商只能搶占三星和蘋果剩下的市場份額,智能手機廠商的優(yōu)勝劣汰或將加劇。自從被谷歌收購之后,摩托羅拉移動并未獲得新生,反而因為業(yè)績糟糕成為谷歌全球裁員的重災區(qū)。今年一季度,摩托羅拉移動裁員1200人,今年第二季度再次裁減了5383名員工。另據了解,日本NEC近期宣布退出智能手機市場,該公司解釋稱其進入智能手機市場的時間過晚,無法開發(fā)出能夠吸引消費者的產品。
三星與蘋果并立,強勢沖擊對手在智能手機市場的地位。不過,雙雄密不透風的打壓已出現松動跡象。進入庫克時代,智能手機市場的競爭持續(xù)升級,而蘋果的技術創(chuàng)新優(yōu)勢衰減,無力制造出遠勝于對手的酷炫電子產品。另外,調查機構TrendForce稱,近期三星拳頭產品——Galaxy S4的平均月度銷量為780萬部,相比上市初期的千萬量級已明顯下滑。
正是因為三星、蘋果顯露出疲態(tài),其他手機廠商才得以爭取到可貴的喘息時間。近幾年來,抓住智能手機需求膨脹的契機,國內手機廠商已闖出一條道路,整體市場份額一度超過七成。尤為喜人的是,國內后發(fā)優(yōu)勢初顯,部分手機廠商無論在硬件還是軟件領域,均能保持與國際同行的同步提升。分析人士對此指出,手機廠商的技術差距不斷縮小,技術領先所帶來競爭優(yōu)勢隨之弱化。下一階段要制勝市場,關鍵看哪家手機廠商能夠把握用戶需求與消費導向。鑒于國產品牌具有本土的天然優(yōu)勢,對國內市場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一旦找到市場突破點,相信這些廠商定能迸發(fā)出猛虎出山的非凡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