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最薄的智能機有多薄?相信很多人并不清楚。7毫米?6毫米?你的猜測還不夠大膽,目前的全球最薄紀錄是由vivo X3保持的5.75毫米。這樣的極致輕薄也給X3帶來了“刀鋒”的美譽。但各種問題隨之而來,除了發(fā)熱這個智能機的通病,以X3為代表的一批超薄機都遇到了易碎的問題。無論是碰撞,跌落甚至只是褲兜里的擠壓都會造成機身的破壞。那么問題究竟有多嚴重呢?
美國著名數字媒體《連線》雜志的一名編輯馬特 霍楠剛剛入手了一部摩托羅拉的最新智能機產品Moto X——而且是竹制后蓋的新版本?;糸S即帶著他的愛機前往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2014)完成采訪任務。與許多人一樣,他習慣把手機放在褲子的后袋中,坐下前再拿出來。但令人尷尬的事就這樣發(fā)生了,他發(fā)現一分鐘前還完好無損的手機從口袋里出來時,已經粉末性骨折了——屏幕全碎。
雖然霍楠隨后自己分析說可能是自己把拇指插進褲兜的壓力造成了這個后果,這個現象也確實很極端,但智能機機身尤其是屏幕部分的脆弱相信很多人都感同身受。就筆者個人而言,先后接觸的索尼和三星都在正常使用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壞,包括屏幕和接口。
究其原因,恐怕還得歸咎于日益極端的手機設計理念和發(fā)展趨勢。在手機品牌多如牛毛,產品同質化日益嚴重的今天,想要脫穎而出自然得有自己的獨特之處。而作為一款移動便攜設備,是否輕巧靈活自然是評判產品優(yōu)劣的重要指標。許多廠商就在這方面做起了文章。
蘋果和摩托羅拉可以說是這一領域的開山鼻祖。摩托羅拉當年的一款Droid Razr讓人眼前一亮。大膽的將凱芙拉材質用于手機制造,碳纖維的外形和極致的輕薄一時風靡全球。蘋果的iPhone4就更不用說了,雙面玻璃的設計至今仍是經典。
無論是什么樣的材料,終極目的盡可能的讓手機薄一些,再薄一些。但這首先應該以保證相當的耐用性為前提。對此,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著名學者羅納德.格羅斯基有自己的看法:成功的手機框架應具備足夠的剛度和抗彎能力,這對于保護內部元件和外部的觸摸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由此來看,合金是最佳材料,其次則是木頭和聚合物。
但手機是否牢靠絕不是光材料說了算的,好馬得配好鞍,框架的設計和結構才是畫龍點睛的關鍵。由于玻璃完全不具備柔韌性,因此必須保持其絕對的穩(wěn)定和平整。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手機的框架易因外力產生形變,無疑會大大增加屏幕破損的幾率。
在這一點上不同廠商有不同的絕活兒。三星主推的Galaxy系列就采用塑料一體成型的中身,在保留了可拆卸電池的基礎上盡可能兼顧穩(wěn)定性。換句話說,后蓋是否安裝對手機的剛度完全沒有影響。
蘋果最新的iPhone5C則走了完全不同的路線。除了使用目前最牢固的聚碳酸酯做材料,還在其中鑲嵌了鋼筋骨架。可別小看了這點鋼筋,這不僅讓5C獲得了不輸5S鎂鋁合金框架的硬度,更作為天線保證信號的穩(wěn)定,可謂一舉兩得。
說了這么多,讓我們回來看看本文開頭的主角——Moto X。這又是一名不走尋常路的選手。由于采用了不穩(wěn)定中框設計,必須用某些方法來彌補強度上的不足。摩托羅拉選擇的是膠水。其實如果運用得當,膠水提供的支撐強度足可以和金屬等量齊觀。事實上,蘋果最新的iPad Air就大量運用膠水達到了縮減尺寸的目的,iPhone 5S更是取消了電池倉轉用膠水固定電池。這樣雖然增加了維修的難度,但在空間利用率上取得了長足進步。
就目前的反響來看,無論是Air還是5S的質量都令人滿意,但Moto X的表現顯然有些失水準了,開頭的那一幕只是它脆弱的一個縮影而已。但歸根結底,這一切的原因還是眾廠商競相追求纖薄而忽略了耐用可靠這一核心競爭點。
不過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還是讓人們看到了一絲曙光。既然工業(yè)設計遇到了瓶頸,那么玻璃本身是否有文章可作呢?答案是肯定的。知名特殊玻璃制造商康寧的最新杰作也是大猩猩玻璃的第三代產品就帶給了我們驚喜。雖然還沒有廣泛應用,但號稱的二代產品三倍以上的抗損力無疑是誘人的。這意味著相同強度下,屏幕可以更薄,而厚度不變——你的屏幕將堅不可摧。
但別高興得太早,在日常使用中,對手機傷害最大的無疑是跌落和外物撞擊。在這種情況下,屏幕很難幸免。哪怕是大猩猩三代在這方面的改善也極為有限。畢竟整體的輕量化設計,就好像武士脫下重甲換上便裝,其間防御力的喪失絕不是一點細節(jié)處的提升可以彌補的。
總之,起碼在短時間內,極致的纖薄與堅固耐用還是魚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至于如何取舍,則是廠商們見仁見智的選擇了。但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還是消費者買不買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