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科技今日獲得確切消息,原華為電商總裁徐昕泉日前已跳槽京東,將負責京東國際化方面的業(yè)務。這也意味著去年華為榮耀品牌“單飛”后,徐昕泉的去向已經明朗。這也是華為互聯網業(yè)務部分多次調整負責人。
2013年12月16日,華為消費者BG宣布正式推出獨立手機品牌“榮耀”。作為華為進入電商渠道的試驗田,榮耀品牌“單飛”備受華為高層領導重視。原來規(guī)劃是由華為消費者BG CEO余承東親自掛帥,電商總裁徐昕泉為榮耀新品牌的實際負責人。
不過,短短一個月后,華為即調整“榮耀”品牌的管理層,華為另一高管劉江峰全面負責榮耀系列產品研發(fā)、品牌運作、渠道、營銷等工作。當時徐昕泉下一步的去向就引發(fā)外界關注。徐昕泉離職背后,也顯示華為電商業(yè)務最近兩年并不太好做。
過去幾年華為在電商業(yè)務方面一直努力嘗試突破。2011年,華為手機終端發(fā)貨量從2010年的1.2億部增加到1.5億部,其中智能手機增長5倍,終端銷售收入達68億美元,大部分往往是運營商定制產品,占到90%以上。盡管有規(guī)模,但華為手機品牌讓人陌生。
不同以往定制的手機產品,機型滿足運營商基本需求即可,且不用擔心銷售。而要提升自身品牌,在面臨同行眾多競爭對手的同時,對產品要求就要更苛刻,生產周期也會有所延長,這很容易導致性能出眾的產品錯失最佳上市時機。Honor榮耀便被認為是如此的犧牲品。
也就是在2011年,華為被小米手機的快速崛起刺痛。當時,小米手機的高配低價加上雷軍的饑渴營銷充斥著手機市場,Honor榮耀當時是業(yè)界一直被看好可以抗衡小米的最大利器,可漫長的上市周期最終讓其敗陣下來。截至2012年5月Honor榮耀銷量200萬臺,而小米宣稱已突破300萬臺。
華為終端痛定思痛,謀求與互聯網企業(yè)合作,2012年華為成“360特供機”的首位合作伙伴。華為與360的合作中間有個小插曲。華為曾推出電商平臺“華為商城”,但由于倉促上線,頁面功能不完備、商品過于單一,極大影響消費者對華為商城用戶體驗,甚至影響對華為手機品牌感知。此后一周,負責該業(yè)務的華為互聯網業(yè)務總裁朱波提出辭呈。
華為與360的合作看似一場完美聯姻。360的軟件服務和互聯網營銷功力,結合華為手機硬件和成本優(yōu)勢,本可對如日中天的小米手機發(fā)起狙擊,在日漸激烈的互聯網手機大戰(zhàn)中走得更遠,但這場合作卻最終以失敗告終。
華為與360“分手”直接原因是,在與華為敲定“特供機”合作后不久,周鴻祎挑起“小三大戰(zhàn)”,打著與華為合作的360特供機,開始向小米手機頻頻“開炮”,根本無心顧及華為。此外,部分華為人認為360在業(yè)界名聲很差,在華為手機急需提升國際品牌的階段與其合作,將會受其影響,甚至有人感慨這次合作就是個敗筆。
華為與360“分手”后自己打造榮耀品牌,榮耀系列作為華為手機之外的獨立品牌亮相。之所以這樣做有著更現實原因。小米發(fā)展勢頭迅猛,靠的是從電商侵蝕市場,華為必須在電商領域與之抗衡,要擁抱電商,規(guī)避體制壁壘,避免線上與線下“打架”。
劉江峰日前表示,華為從創(chuàng)立起,就非常擅于向競爭對手學習,最后走到競爭對手前面。希望過2年后,小米回過頭來學習榮耀,模仿榮耀。華為手機目前在全球市場份額約5%,與蘋果13%、三星33%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希望在一兩年內能把市場份額做到15%左右,這樣能達到一個安全區(qū)域。”
京東選擇徐昕泉負責京東國際化業(yè)務很重要原因在于,國產品牌手機近幾年盡管風生水起,但多數集中在低端市場混戰(zhàn),海外市場幾乎無影響力,盈利能力接近冰點。華為終端2013年銷售收入90億美元,同比增長25%左右,是2013年為數不多賺錢的智能手機廠商之一,利潤都來自海外業(yè)務。從華為官方數據看,出貨量最大的國家依次是中國、西班牙、德國、意大利和英國。
在京東的IPO招股書中,“國際業(yè)務擴張”被放在其“新業(yè)務計劃”板塊中被重點提及。京東表示,憑借其在中國擁有的經驗,其可能尋求戰(zhàn)略舉措進行海外業(yè)務拓展,包括在中國以外地區(qū)設立網站、倉庫和建立支付系統等,從而將JD品牌推廣給更多海外客戶。分析人士稱,京東可以從徐昕泉身上吸取很多華為的海外經驗。
原華為榮耀事業(yè)部總裁徐昕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