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激電源的設計與應用中,功率管關閉時 DS 引腳上出現的振蕩是一個常見且不容忽視的問題。這種振蕩不僅會產生電磁干擾(EMI),影響周邊電子設備的正常運行,還可能導致功率管的額外功耗增加,甚至縮短功率管的使用壽命,降低反激電源的整體性能和可靠性。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減少這種振蕩至關重要。
振蕩產生的原因分析
漏感能量的釋放
反激電源中的變壓器存在漏感,當功率管關閉瞬間,儲存在漏感中的能量無法通過正常的磁路釋放,會產生一個與原電壓方向相反的感應電動勢。這個感應電動勢與電路中的寄生電容(如功率管的結電容、PCB 布線寄生電容等)相互作用,形成一個 LC 振蕩回路,從而導致 DS 引腳上出現振蕩。
寄生參數的影響
除了漏感,電路中的寄生電容和寄生電阻也對振蕩起著重要作用。寄生電容會儲存電荷,在功率管狀態(tài)變化時,電荷的充放電過程會引發(fā)電壓的波動。而寄生電阻則會在振蕩過程中消耗能量,影響振蕩的幅度和衰減速度。例如,功率管的輸出電容和變壓器初級繞組的分布電容,它們在功率管關閉時會與漏感共同作用,加劇振蕩的產生。
減少振蕩的具體措施
優(yōu)化緩沖電路設計
RCD 緩沖電路:RCD 緩沖電路是一種常用的抑制振蕩的方法。它由一個電阻(R)、一個電容(C)和一個二極管(D)組成。在功率管關閉時,漏感產生的感應電動勢通過二極管對電容充電,將能量儲存到電容中,電阻則用于消耗電容中的能量,使電容電壓逐漸降低,從而抑制振蕩。合理選擇 R、C、D 的參數至關重要,電容過大可能導致功率管開通時的電流沖擊過大,電容過小則無法有效抑制振蕩;電阻過大則能量消耗慢,電阻過小則功率損耗大。一般來說,需要根據具體的電路參數和功率管的特性,通過實驗或仿真來確定最佳的參數值。
有源鉗位電路:有源鉗位電路通過一個有源開關(如 MOS 管)和相關的控制電路來實現對漏感能量的有效回收和振蕩抑制。在功率管關閉時,有源開關導通,將漏感能量轉移到輸出端或其他儲能元件中,避免能量在振蕩回路中消耗。有源鉗位電路相比 RCD 緩沖電路,能夠更有效地提高電源效率,減少功率損耗,同時對振蕩的抑制效果也更好。然而,有源鉗位電路的設計和控制相對復雜,成本較高,需要精確的控制電路來確保有源開關的正確動作。
改進變壓器設計
降低漏感:變壓器漏感是產生振蕩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降低漏感是減少振蕩的關鍵。在變壓器設計過程中,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繞制工藝,如交錯繞制、三明治繞法等。交錯繞制是將初級和次級繞組交替繞制,減少繞組之間的耦合不良,從而降低漏感;三明治繞法則是將初級繞組分成兩部分,中間夾著次級繞組,這種繞法能夠有效減小漏感。此外,選擇合適的磁芯材料和結構,也有助于降低漏感。例如,采用高磁導率的磁芯材料,能夠提高磁路的導磁性能,減少漏磁,進而降低漏感。
優(yōu)化磁芯氣隙:磁芯氣隙的大小會影響變壓器的電感量和漏感。適當調整磁芯氣隙,可以優(yōu)化變壓器的性能,減少振蕩。氣隙過小可能導致磁芯飽和,增加漏感和損耗;氣隙過大則會降低電感量,影響電源的輸出特性。通過精確計算和實驗,確定合適的磁芯氣隙,可以在保證變壓器正常工作的前提下,降低漏感,減少振蕩。
合理布局 PCB
縮短功率回路:在 PCB 布局時,應盡量縮短功率管、變壓器和其他功率元件之間的連線,減小功率回路的面積。因為功率回路面積越大,寄生電感和寄生電容就越大,越容易引發(fā)振蕩。將功率管和變壓器靠近放置,并使用短而粗的導線連接,可以有效降低寄生參數,減少振蕩。
優(yōu)化布線:合理規(guī)劃 PCB 的布線,將敏感信號線路與功率線路分開,避免相互干擾。對于 DS 引腳的布線,要盡量減少其與其他線路的平行長度,防止信號耦合。同時,為了減少寄生電容,應避免在 DS 引腳附近布置過多的過孔和其他金屬線路。此外,可以在 DS 引腳周圍設置接地平面,起到屏蔽和降低寄生參數的作用。
選擇合適的功率管
不同型號的功率管具有不同的寄生參數和開關特性。在選擇功率管時,應盡量選擇結電容小、開關速度快且開關損耗低的功率管。結電容小可以減少振蕩回路中的電容分量,降低振蕩的幅度;開關速度快能夠縮短功率管的開關時間,減少能量在振蕩過程中的損耗;開關損耗低則可以降低功率管的發(fā)熱,提高電源的效率和可靠性。例如,一些新型的碳化硅(SiC)功率管,相比傳統(tǒng)的硅基功率管,具有更小的結電容和更快的開關速度,在反激電源中使用可以有效減少振蕩。
反激電源中功率管關閉時 DS 引腳上的振蕩問題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和解決。通過優(yōu)化緩沖電路設計、改進變壓器設計、合理布局 PCB 以及選擇合適的功率管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減少振蕩,提高反激電源的性能和可靠性。在實際的設計和應用中,需要根據具體的電路參數和應用場景,靈活運用這些方法,并通過實驗和仿真進行優(yōu)化和驗證,以達到最佳的效果。隨著電子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未來還可能會出現更多新的技術和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為反激電源的發(fā)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