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過仿真模擬獲得戰(zhàn)場數據及態(tài)勢估計中算法訓練、評價所需的數據類型與數量。將本體引入群體組織建模技術中,并結合作戰(zhàn)想定生成的特點和作戰(zhàn)仿真的需求,實現(xiàn)了一個基于本體的群體組織想定模型。研究表明可以通過仿真訓練或者測試態(tài)勢來估計分類器。
關鍵詞: 態(tài)勢估計;想定模型;vsTasker;協(xié)同任務規(guī)劃
想定模型[1]的建立是為了產生仿真的腳本,通過傳感器對腳本的多次播放進行觀測,對傳感器在可觀測區(qū)域的觀測數據(比如實體的行為序列、類型、數量)進行分析和估計,分析和評估的結果與腳本進行對比,以此來驗證傳感器模型的有效性,接近腳本的觀測數據視為理想的傳感器模型的數據輸出。輸出的觀測數據作為融合跟蹤和目標識別的原始數據輸入,最終為態(tài)勢估計器服務。
在面對大規(guī)模條件下虛擬戰(zhàn)場的仿真要求時,如何描述大量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實體模型成為一個難點。隨著仿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仿真的精度越來越高,要求模型能夠盡可能詳盡地模擬真實世界的概念和對象[2]。為了讓仿真更加貼近現(xiàn)實,如何描述模型之間存在著的各種復雜關系等問題就必須考慮進建模需求之中,要將眾多的復雜模型設計融合到一起,將給設計者帶來不小困難,解決問題的思路自然轉到以群體組織為中心的群體組織建模技術上[3]。對群體組織進行建模的時候,模型能夠較好地解決描述子群體組織或者原子實體間組織關系、交互關系和約束限制的問題,突出群體組織的特性。本文將本體引入群體組織建模技術中,并結合作戰(zhàn)想定生成的特點和作戰(zhàn)仿真的需求,實現(xiàn)一個基于本體的群體組織想定模型[4]。
vsTasker4.0是一款仿真想定制作工具軟件。它能夠提供完全開放性的想定規(guī)劃及計算機兵力生成工具,用于仿真陸、海、空和空間實時虛擬戰(zhàn)場環(huán)境,用于開發(fā)、生成、執(zhí)行戰(zhàn)場想定,規(guī)劃戰(zhàn)場環(huán)境,可為態(tài)勢顯示平臺提供必要的仿真手段。
可以通過vsTasker提供的圖形界面來編制想定,對應的態(tài)勢顯示窗口可以全面地觀察虛擬戰(zhàn)場的變化。想定中的實體模型可以擴展,允許用戶將自己的模塊和應用程序集成到vsTasker。
針對想定中已經添加過高斯白噪聲的傳感器觀測數據的不確定性,可以對傳感器觀測數據進行分析。
1 仿真數據與態(tài)勢估計的聯(lián)系
按照想定模型設定、腳本的產生和播放、數據的觀測和分析、融合跟蹤和目標識別、態(tài)勢估計的流程順序即可將仿真數據最終服務于態(tài)勢估計器[5]。
(1)想定模型的主要工作:根據設定的雙方作戰(zhàn)環(huán)境配置,生成具有時空約束關系的戰(zhàn)場群體劇情。設定的敵我雙方想定包括:雙方偵察傳感器地理坐標、工作參數、工作模式、觀測范圍、仿真時間等;訂制雙方主動探測雷達、雷達偵察設備、通信偵察設備等偵測系統(tǒng)工作狀態(tài)(如地理位置、工作參數、警戒范圍等);雙方目標(海、空)類型、機群(海面艦隊、空中編隊)組成、任務、機動目標的規(guī)劃航跡以及實體之間的時空關系等。
(2)腳本的產生和播放部分:主要是設定想定中實體交互過程中的條件性和隨機性,對設定好的想定模型進行多次仿真。通過對腳本的播放,傳感器獲得具有隨機性的觀測數據。
(3)數據的觀測和分析部分:主要是根據設定的想定模型,通過地面上的傳感器對觀測區(qū)域內的目標產生觀測數據,包括目標位置、目標類型和目標數量等,同時對實體交互過程的條件性和隨機性進行觀測,即觀測同一模型的不同變體。用對觀測數據的分析和估計的結果與腳本對比的匹配程度來驗證通過傳感器獲得的觀測數據是否可以作為最終進行態(tài)勢估計的有效無偏輸入。并將這些情報信息提供給融合跟蹤部分。
(4)融合跟蹤部分:在進行必要的坐標轉換后進行機動目標跟蹤、多傳感器航跡級融合跟蹤,以提高目標的跟蹤精度和跟蹤可靠性。
(5)態(tài)勢估計部分:在航跡形成和目標識別的基礎上,對目標進行行為預測與判斷,并給出各個目標的威脅判斷等級。
由此可見想定建模和仿真研究是為態(tài)勢估計器服務的一種有效的研究方法。
2 基于本體的群體組織想定模型
群體本體描述了想定中的概念以及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系,所以首先要盡可能列舉出想定中群體所涉及的所有概念,并且應該對這些概念有明確的理解或詳細的解釋,這樣才有利于更好地理解群體本體建立的目標[6]。想定中群體組織相關的概念數量眾多,如果不加區(qū)別地逐一進行分析和描述會顯得混亂,給下一步概念之間關系的定義上帶來困難和混淆,所以首先對概念進行分類,再逐類理清概念的含義。定義的群體本體中的概念分為三類,分別是實體類型概念、屬性類型概念和交互類型概念。
(1)實體類型概念,主要表示軍事仿真領域需要涉及到的各種實體、裝備、專有名稱等。概念的定義和區(qū)分在本知識領域的概念體系中起重要作用。概念基本上都是由名詞構成,例如:艦隊、驅逐艦、護衛(wèi)艦、雷達、傳感器、飛行編隊等。
(2)屬性,所有的概念都會具有若干個屬性,屬性本身也屬于概念的范疇。屬性的特點在于每一個屬性肯定描繪了某個或某些概念的特征和性質。因此,當定義了一個概念的時候,就必然要定義其所具有的屬性。屬性也是由名詞構成,例如對于飛行編隊來講,飛機的名稱、編號、坐標、航速、航向等都屬于屬性。
(3)交互關系,某些概念之間存在交互和動作,用以改變相應概念的屬性值和狀態(tài),把這些交互和動作的定義歸類為交互關系。交互關系大多是由動詞構成。例如:巡邏、偵查、護航等。
定義了基本概念后,對這些概念進行分層組織,用于描述概念間的隸屬關系,借以體現(xiàn)想定中群體組織的層次結構。做法是采用自底向上的方法,由最底層、最細小的概念定義開始,將這些細化的概念組織在更加綜合的概念之下,形成一個等級層次結構,最終構成群體本體。
3 仿真實例及其結果分析
3.1 仿真實例
3.1.1 劇情
想定的實體包括A方(圖1中左側海岸線區(qū)域)的兩個雷達radar1、radar2和J-10,B方(圖1中右側海岸線區(qū)域)中的船ship、F16和預警機E3-A。環(huán)境是圖1所示海域。
開始時,J-10在A方的一側巡邏,如圖1所示。J-10帶有機載雷達,如果機載雷達發(fā)現(xiàn)B方戰(zhàn)斗機或者預警機,J-10戰(zhàn)斗機將脫離巡邏路線前去攔截;如果J-10接收到地面雷達指令,也可以對B方的E-3A和F-16進行攻擊或者攔截。F-16在B方一側巡邏,接受E-3A的指令。E3-A在靠近B方的區(qū)域飛行,當E3-A到達雷達掃描交接和圖1中的長方形區(qū)域的交界處時,J-10接受地面雷達的命令后脫離巡邏路線前去攔截。當E3-A的雷達探測到飛行的J-10時,會向巡邏中的船ship和F16基地各發(fā)送一條信息,以此保護E3-A。同時巡邏中的F16接受消息后會朝著E3-A所在位置的方向起飛進而對J-10進行攔截以此保護E3-A。當地面雷達觀測到F16的攻擊任務時會向J-10發(fā)送一條消息, J-10會在機載雷達觀測到E3-A時發(fā)射一枚導彈擊毀E3-A,然后返回基地。同時F16會朝著J-10飛行的方向追,當靠近邊界時F16隨后返回基地。
A方的地面雷達1和雷達2對腳本的多次播放進行探測。隨后對觀測的數據(對方實體的行為變體和運動屬性等)進行分析。
3.1.2 利用vsTasker生成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