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讀人工智能概念,它將如何影響制造業(yè)/教育/醫(yī)療/金融業(yè)?
也許你看了不少關于人工智能的電影,也對人工智能這個詞耳熟能詳。當很多企業(yè)開始玩人工智能概念的時候,這個詞開始變得異常復雜。
我們來對這個詞匯追本溯源,在一篇1950年發(fā)表的著名論文“計算機器與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圖靈詳細討論了“機器能否擁有智能?”的問題。
在圖靈測試中,一個計算機在沒有直接物理接觸的情況下接受人類長時間的詢問,如果“足夠多”的詢問者在“足夠長”的時間里無法以“足夠高”的正確率辨別被詢問者是機器還是人類,我們就認為這個計算機通過了圖靈測試。圖靈把“通過圖靈測試”看作“機器擁有智能”的充分條件,同時他相信這個條件可以在2000年左右時基本實現(xiàn)。
在現(xiàn)實中,你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解釋:
2017年12月23日的“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yè)年會”上,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站在學科角度上給出一個通俗易懂的答案:“我們經過八年的驗證,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智能科學技術就是人工智能,過于咬文嚼字沒有必要。”
李德毅院士認為“‘智能科學與技術’滿足成為一級學科的三個原則:獨立性、不可替代性、普遍性。它也不必再貼上“交叉”的標簽,因為我們有了成就新學科的成熟和勇氣。”
根據人工智能的內涵,可以分為四大二級學科:《腦認知基礎》、《機器感知與模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與理解》、《知識工程》。人工智能的外延則是機器人與智能系統(tǒng),其中包括工業(yè)機器人、農業(yè)機器人、服務機器人、智能商務、智能制造……將內涵與外延結合到一起就非常清晰的形成人工智能這個概念。
“智能科學與技術”學科,發(fā)展歷史如此悠久,奠基人陣容如此強大,以及華人和中華文化在其中的作用如此明顯,是許多其他一級學科難以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