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正在悄悄改變,或者,它已經改變。我記得第一次在一個旅館揭秘了Intel AMD速龍64 FX—Pentium4至尊版,隨后臺式電腦的激烈競爭展開了,因為能量功耗考慮欠周的原因,競爭游戲告一段落。2000年中期,筆記本開始接手,像蘋果宣布它不再是私人電腦制造商而是移動設備制造商的那天,Intel的日子到來了,標志性事件是它于2005年IDF展上亮相的Intel幻燈片介紹。
IDF2005
現在Intel正在準備第二輪過渡,和7年前讓它大放異彩的轉變一樣。這次過渡不是延續(xù)巨型CPU專用于高端臺式機或者偏低能耗筆記本,更綜合的SoCs(片上系統(tǒng))準備在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上登場,Intel不會離開高端市場,但向移動設備的轉變亦不會影響它的筆記本業(yè)務。
Haswell將是Ivy Bridge上圖像性能的重要一步,也許會標志著Intel GPU技術的新一代突破。在其內部Haswell被視為ARM問題的解決方案。這個芯片能實現極低能耗,關鍵是你分不清這是有ARM手臂片備用的還是有Haswell內置的平板電腦。同時,除了Intel已有的表現,Haswelll是Intel的未來,是通向未來的橋。
在我們過去Ivy Bridge回顧中,我稱贊Intel過去做了很出色的工作,從架構技術轉向處理器技術,在轉型中一直保持著簡潔的設計;Intel保持著微處理器架構5年一個輪回的設計周期。5年里又可細分為2年一次的小變化,但事實證明,小的但是經常性的變化經常比長期內一個大的變化來得有效。
Intel的鐘擺模式(tick-tock)讓它少有對手,這是造成了AMD缺憾的原因之一。令人諷刺的是AMD和Intel過去十年所犯的失誤全是有公司造成的,只不過時間不同。Intel的自滿和缺乏競爭的執(zhí)行模式使AMD 在K7/K8時代的表現相形見絀。
Ivy Bridge是一個加速鐘(tick+)模式,這次Intel在設計上開始大膽突破而且追求更好的性能,最后的結果是一定的CPU性能提升,大幅的GPU性能提升和減少功能消耗。
昨天是Ivy Bridge官方發(fā)布的日子,它的名字 Ivy Bridge(常青藤之橋)明顯的表明了它的目標。它是一座22nm,挑戰(zhàn)Haswell以下技術水準的橋;它是讓筆記本更輕薄,能耗更少的橋; 它是PC改革史上重要的新篇章。
更多信息請關注:21ic網友雜談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