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英國醫(yī)學研究委員會(MRC)的研究團隊利用人工智能來識別病患心臟器官衰退的跡象,其準確率甚至比醫(yī)生平均水平還要高,這有助于醫(yī)生提前介入治療,提高病人的存活水平。
研究團隊成員來自MRC的倫敦醫(yī)學科學研究所(London Institute of Medical Sciences),其研究對象是肺動脈高血壓癥的患者。研究人員的目標是利用AI軟件來分析血壓測試以及心跳掃描的數據,從而識別出該器官即將衰退的跡象。
肺部的高血壓會對心臟的部分器官造成損害,根據歷史數據,被診斷出患肺動脈高血壓的患者有1/3在5年內死亡。視病情程度不一,其治療方案包括藥物、輸液以及肺器官移植等。
但醫(yī)生往往并不知道病人的存活時間還有多長,而這個是選擇合適治療方案的關鍵。
于是該研究團隊尋求利用軟件來回答這個問題。他們給AI提供了256位病人心臟的核磁共振掃描圖像以及血壓測試結果。
軟件會測量每次心跳時心臟器官多達3萬個不同點的運動情況。然后再結合病人8年以來的健康檔案,從而識別出異常情況,并作出病人何時會死亡的判斷,這個判斷的范圍可以是未來5年內的情況。
軟件生成的虛擬心臟圖像,可預測病患死亡的風險
該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已經發(fā)表在雜志上,結果顯示,AI正確預測出了誰在1年仍然能存活,準確率為80%,而醫(yī)生的數據為60%。
研究團隊成員Declan O'Regan說,AI結合了10多種檢驗報告的預測結果非常精確,使得醫(yī)生可以制定針對性很強的強化治療方案,從而令病人受益最大。
接下來該團隊計劃在不同的醫(yī)院對該軟件進行測試,并根據測試結果決定是否推廣出去。此外,研究人員還希望將該技術領用到其他形式的心臟衰竭,比如心肌癥等疾病的診療上,幫助判斷是否需要起搏器還是別的治療方案。
西醫(yī)正在日益變成一門大數據科學,疾病就是一項項指標的判斷。指標的獲取已經由診斷儀器來完成,而初步診斷這項任務正日益由AI來執(zhí)行,出于數據量規(guī)模的原因今后也只能由機器來執(zhí)行,醫(yī)生的工作將慢慢變成提供基于預設模板的綜合治療方案,所以醫(yī)生這個職業(yè)以后應該如何發(fā)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