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心理學系的安吉莉卡·林勞領導的科學小組做了一項研究,他們通過分析實驗參與者的大腦活動,能預測其下一步行動。
該研究成果發(fā)表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科學》雜志上,這是首個對實驗參與者自由選擇的、有控制行為的人類神經(jīng)信號進行的研究。這可能是研發(fā)人腦互動的第一步。
實驗參與者在掃描儀里控制和執(zhí)行簡單的手部活動時,林勞博士和她的團隊借助多功能磁力共振成像對其大腦信號進行研究。
此項實驗的關鍵處在于,參與者可以自由地選擇三個行動中的任一個。研究人員用機器改進算法,以確定實驗參與者是否能預估自己的行為,是否該行為就是基于計劃階段的大腦活動產(chǎn)生的。
林勞博士說:“這個發(fā)現(xiàn)成果讓我們大家興奮極了。因為這是人類首次進行的這類研究,實驗參與者可以自己選擇自己的行為,而只有他們知道那行為是他們計劃執(zhí)行的。我們通過分析他們的大腦信號,成功地預測到了實驗參與者要采取的行為動作。”
“這個研究展示了巨大的可能性,那就是,你可以開發(fā)一些技術控制你的大腦,還有,為那些行動有障礙的人找到一些方法,讓大腦直接控制那些受影響的區(qū)域。”
這個研究成果讓人想到一本書:《人腦互聯(lián)———即將到來的人性、機器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整合》,(美)邁克·克洛斯特著,美國自由出版社2011年版,26.00元。
書中描述道:三十年后,每個人的大腦都成為一個終端,和別的大腦以高速帶寬相連。腦里想到什么,便可直接向相聯(lián)的大腦發(fā)送微博。我們甚至可以和好友在睡夢里交談,對方的夢境將像現(xiàn)實一樣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當警察們聯(lián)合行動,通過腦里的晶片,感知彼此就像感知自己的手腳一樣簡單。
當物理學年會召開,一旦一個有趣的議題被拋出,意見、觀念和情緒便能立刻在在場的物理學家之間傳遞和碰撞,形成真正的頭腦風暴。當紐約州州長早上一起床,他便能清楚感受到不同轄區(qū)內(nèi)居民的壓力和焦慮,哪怕身處大都會博物館晚宴的衣香鬢影里,他也無法對深夜街頭暴力的憤怒和痛苦視而不見。
在《人腦互聯(lián)》(World WideM ind:The Coming Integrationof Humanity,Machines,and the Internet)一書的作者邁克·克洛斯特(Michael Chorost)的眼中,這一切并非天方夜譚。事實上,作者本人便以一種和機器密不可分的方式生存著。作為一名聾人,他需靠人工耳蝸來獲得聽力:在兩只耳內(nèi)植入微晶片和16個電極,通過電極刺激聽覺神經(jīng)來“聽見”外界的聲音。
通過好幾年的調(diào)查和訪問,作者在書中一一列舉了基因技術、納米科技、光遺傳學的發(fā)展將如何促進這一天的到來。首先,人腦將能夠被閱讀。其次,人腦可以被植入。
林勞小組的研究成果讓我們隱約看到:邁克·克洛斯特盼望的這一天可能真的不遙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