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12日到16日舉行的本次科學年會上,主辦者特意開設了納米技術論壇。麻省理
工學院科學家米爾德雷德·德雷塞豪斯在論壇的基調演講中說,美國用于納米技術研究的資金已從1997年的不足5億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22億美元。而隨著納米技術在醫(yī)學領域表現(xiàn)出越來越誘人的應用前景,越來越多的研究資金正在涌入這一領域。
兼任愛默里大學和喬治亞理工學院教授的華裔科學家聶書明說,納米技術剛興起時,科學界的研究熱點是納米材料在信息技術領域的應用,科學家希望利用納米技術使芯片體積更小、速度更快。而目前納米研究熱點正在轉向疾病診斷、疾病治療等醫(yī)學領域,擁有美國國家科研基金相當大比重的美國國家衛(wèi)生研究所將在未來幾年內把醫(yī)用納米技術列為優(yōu)先發(fā)展項目。
據(jù)介紹,利用納米材料制成極為靈敏的生物和化學傳感器,可以對癌癥,心血管疾病等疾病進行早期診斷。這一研究領域十分誘人,不少科學家正在投身這一領域。目前用納米技術制成的傳感器已經能夠在實驗室環(huán)境下實現(xiàn)對前列腺癌、直腸癌等多種癌癥類型的早期診斷。具體做法是,將人的血液滴在用納米材料做成的傳感器上,當傳感器中預置的某種癌細胞抗體遇到相應的抗原時,傳感器中的電流會發(fā)生變化,通過這種電流變化可以判斷血液中癌細胞的種類和濃度。此次科學年會上,多位科學家報告了他們在這一領域的最新成果。
此外,利用納米顆粒追蹤病毒在生物體內活動也是一個研究熱門,這對于研究艾滋病病毒、癌細胞等在人體內的活動情況非常有用,還可以用來檢測藥物對病毒的作用效果??茖W家把某種納米顆粒"粘"在生物分子上,然后利用納米顆粒的發(fā)光特性研究生物分子的活動情況。納米顆粒比人體細胞顆粒要小得多,而且具有發(fā)光功能,當這種納米顆粒被送進人的肉體、器官內,科學家從人體外部向內照射光,納米顆粒在體內也會發(fā)光,這樣就可以達到追蹤病毒的效果。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雖然醫(yī)學納米技術正成為納米科技的新熱點,納米技術在半導體芯片領域的應用仍將引人關注。納米顆粒的自組裝技術是這一領域中最受關注的地方。不少科學家試圖利用化學反應來合成納米顆粒,并按照一定規(guī)則排列這些顆粒,使其成為體積小而運算快的晶體管芯片,這種技術未來有望取代利用傳統(tǒng)光刻法制造晶體管芯片的技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