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技術的發(fā)展使得智能機器眼睛角色的3D感測技術備受重視
今年是5G元年,各大廠商都在爭占5G技術高低,近日,據(jù)臺媒經濟日報報道,5G技術的發(fā)展以及自動駕駛、智能制造、智能機器人等應用的爆發(fā),使扮演智能機器眼睛角色的3D感測技術備受重視。
雖然此前3D感測技術主要應用在手機領域,而且采用的廠商并不多,這一方面是成本原因,一方面是應用場景問題。
不過,最新的業(yè)內報告預計,隨著5G時代的到來,傳輸速率、芯片處理能力、散熱以及成本等方面都將有進一步的提升。以3D感測為基礎的應用,包括增強現(xiàn)實(AR)/虛擬顯示(VR)、虛擬購物、自動駕駛及先進駕駛輔助系統(tǒng)(ADAS)等,也將逐步興起。
且隨著3D感測的市場需求興起,未來的手機3D感測將不再只限于單純的臉部識別與解鎖用途,將進一步延伸至立體景物的識別以及模型建構和增強現(xiàn)實等功能。
從技術來看,業(yè)內人士指出,目前主流的3D感測技術包括結構光(Structured Light)、ToF(Time OfFlight)和立體視覺(Stereo Camera)等三大技術。
目前應用于消費市場的3D感測方案為結構光與TOF。結構光是以圖案成像,其深度的準確性極高,然而缺點為成本與運算復雜性高,加上專利主要由蘋果掌握,專利壁壘難以突破。TOF的精度和深度不及結構光,但是反應速度快,辨識范圍也更有優(yōu)勢。
相較于結構光,市調機構TrendForce表示,TOF技術門檻較低,且供應商較多元,TOF模組成為手機后置多鏡頭的選項之一,預計2020年會有更多手機品牌愿意增加搭載TOF模組的機種,帶動TOF的3D感測模組在智能手機的普及度逐步提高。
國際大廠也都看好3D感測結合人臉識別和人工智能加值應用,紛紛投入軟硬件技術開發(fā),包括微軟和Uber投入共享車身份識別,英偉達的圖形處理器結合人工智能、可偵測被拍者表情變化,谷歌與英特爾旗下芯片制造商Movidius合作人臉識別治療應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