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對虛擬現實技術猛火上功的時候,國內VR技術卻遭遇寒冬,不少投資者從開口必談VR到現在轉向人工智能,VR、AR等新興技術被束之高閣。
深受重視和寵愛的VR(虛擬現實技術)突然在今年冷卻下來,做VR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甚至瀕臨倒閉,裁員、出走、倒閉,VR為何從一個寵兒變棄兒?
前途未卜,投資觀望
VR體驗店從去年開始在國內四處開花,不知是技術原因還是市場還未完善,VR只能停留在體驗方面。
盡管國外早就熱火朝天干起來了,各種影視娛樂、生活設備、游戲等,都玩得火熱,但在國內,并沒有人真正想去“使用VR”。
在各種日常生活娛樂消遣上,人們更多把VR技術當做一種手段。找個好吃的地方聚餐、到電影院看電影、到KFC玩商家的促銷游戲等。VR的真正產品也少,不僅產品少,愿意全部精力投入做VR的廠家更少,畢竟這是一個未知領域,投資者都在觀望。
公開數據顯示,2025年VR / AR市場總價值將達到6740億美元,其中VR游戲占580億美元,較為正常;而AR商業(yè)卻暴增至令人震驚的4000億美元之多,為了挖掘如此廣大的消費市場,VR硬件公司必須支持軟件孵化,以滿足除青少年游戲之外的各種消費需要。VR不僅僅是游戲,還能推動游戲發(fā)展的技術手段,但目前這種投入市場收益不明顯。
有媒體統(tǒng)計,去年全國一整年,各類品牌的加盟店數量在8000家左右,混合生態(tài)體驗店7000家左右,個人店主自營的VR體驗店,則多達20000家。
也就是說,去年一年開的店,全國總體數量在35000家左右,加上目前還處在開店籌備中的VR體驗店,大致數量有12000家。與龐大的開店數形成對比的是,賺錢的店竟不到20%。
經歷過VR從寵兒變棄兒的人都知道,國內目前的VR技術,受限于市場原因,根本邁不開步子。一邊是極其少量的回頭客,一邊是嚴重的跟風、扎推,VR體驗店的生意很是艱難。
嘗鮮的背后是熱錢的冷卻
一邊是瘋狂的VR體驗店開張,一邊是客流量大幅減少。許多做VR體驗店的店主為了照來顧客,大打價格戰(zhàn),9.9元一次VR游戲體驗,吸引了許多人來嘗鮮。之后再漲價,顧客都走光了。
當VR更多還是一種嘗鮮,而沒有真正深度粘性的內容出現時,價格成了最敏感的因素。
瘋狂擴張,卻收不到實際收益,投資者腦子終于清醒了。
VR技術的核心,仍然是內容。“內容為王”最考驗商家個人能力。如果說跟風、價格、市場等原因無法控制,那么如何借鑒國外的VR技術,找出一條適合國內市場的VR之路,就是維系新生兒能否走下去的關鍵了。
例如,HTC Vive就是一款VR頭顯(虛擬現實頭戴式顯示器)產品,在租賃市場中最受歡迎,用于游戲體驗最合適。安裝輕便,實用性強,租賃價格一般維持在1000元/天。其他設備要么太貴,要么太笨重,戴頭上非常不方便。
VR何時絕地重生
曾經有倒閉的VR企業(yè)員工表示,內容是VR發(fā)展最大障礙。那么,VR能否解決“內容”這個最大的障礙,絕地重生呢?
現階段,VR價格太高、產品太少,這些只是時間問題。最致命的一點,是VR除了游戲、娛樂服務之外,缺乏實際有吸引力的內容。
2016年是一個關鍵之年,許多硬件企業(yè)向家庭用戶提供VR頭盔,數量充足,價格越來越有吸引力?,F在壓力已經轉移到內容制造商,怎樣讓VR成為大眾消費的支柱?VR能否持久發(fā)展關鍵正在于此。
一來,VR缺少可以反復玩的高質量VR內容,這是VR產業(yè)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在一些展會上,第一次試玩VR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抱怨,產品沒有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體驗糟糕,甚至還有人說VR是噱頭。對于內容制作商以及任何對VR有興趣的人來說,這是必須引起重視的問題。開發(fā)者是否有能力快速開發(fā)出高質量內容,滿足用戶的需求,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答案。
二來,VR還沒有提供真正意義上有實際作用的服務。尋找新的解決方案,制作新內容,VR技術怎樣使服務更卓越,這才是重點。
三來,為什么要制作VR內容,技術附加值在哪?如果沒有價值,這種技術隨時會被拋棄。
如果只是胡亂拋出一堆VR內容,內容又缺少多樣性、不豐富、沒有獨特的深度,當設備進入市場時,只能先受寵,后被棄之如敝履。
日本航空就推出了一項VR體驗服務,在旅客候機時,能邊等飛機,邊玩VR。這項服務是為了提升乘客的滿意度。
美國一家醫(yī)院引入了VR體驗,它將緩解兒童就醫(yī)時的緊張和不安情緒。VR體驗服務名叫“Infusionarium”,在孩子們等待的時候讓他們觀看這些VR影像,通過觀看這些影像,孩子們的不安和恐懼能夠大幅減少,放松孩子的緊繃神經。
實際上,VR應用在公共服務、醫(yī)療上的例子很多,比如為高齡乘客提供VR體驗,讓腿腳不便的人在旅途中能最大程度放松身心,比如利用VR技術做手術,治療病患,未來的VR技術只有真正應用到人們的日常生活,解決實際需求,才算走上正途。
VR技術仍然是新生代的“小鮮肉”,如何應用它開拓市場,還是有不少人愿意嘗鮮,因為這仍然是一個“小鮮肉”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