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閉幕的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搜狗公司CEO王小川在移動互聯網論壇上秀了一把黑科技——在演講中,通過機器語音識別同步中英文翻譯,他身后的大屏幕一直滾動出現中英雙語的字幕。在此之后,人工智能的機器能否取代同聲傳譯等工作的討論不絕于耳。
同聲傳譯員王雪已經被好幾個人問了這個問題。這一次,連她自己都覺得,自己的職業(yè)受到了威脅:“嗯,我就要失業(yè)了。”
“以前我不相信大數據,現在越來越相信了。”她認為,除了文學類的創(chuàng)造性翻譯以外,其他大多數翻譯工作,只要基于足夠量級的數據庫都可以由人工智能取而代之。“例如谷歌的機器翻譯在某些領域已經基本可以取代人類了。”
從剛剛工作兩年的同聲傳譯員,到科技大佬李彥宏、楊元慶、馬化騰,人工智能會不會取代人類的工作,會不會取代移動互聯網的發(fā)展,已經從烏鎮(zhèn)白墻黑瓦下的笑談,成為二進制代碼背后真實發(fā)生的變化。
“下一幕是人工智能”
今年的烏鎮(zhèn)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外界對于人工智能話題的關注,是由百度CEO李彥宏引發(fā)的。他認為,過去靠互聯網用戶增長獲得發(fā)展路徑“靠不住”了,靠移動互聯網的風口已經沒有可能再出現獨角獸級別的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了,而物聯網真正崛起為時不遠,我們每個人都會因為人工智能的到來而發(fā)生改變。
李彥宏做出這樣判斷的理由之一是,移動互聯網市場已經進入相對平穩(wěn)的發(fā)展階段。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數據,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達7.10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1.7%,較2015年底提升1.3個百分點。
“移動互聯網的紅利期已經基本結束,下一幕是人工智能。”這不是李彥宏第一次對人工智能的未來表達樂觀和期望。在今年8月召開的2016亞布力中國企業(yè)家論壇夏季峰會、9月召開的百度世界大會上,李彥宏都明確表達了對人工智能的重視。
李彥宏的預測甚至有些大膽:“將來所有的制造業(yè)都屬于人工智能產業(yè),或者說物聯網產業(yè)。所有的商品都要能夠聯網,都要能夠把數據回傳到云端,都要通過人工智能的技術對這些技術進行分析,讓它能夠給我們的消費者、給我們的用戶帶來實實在在的價值。”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和李彥宏的想法不謀而合。在題為“擁抱智能互聯新時代”的演講中,楊元慶指出,互聯網正由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即智能互聯網的時代。
楊元慶的想法更加具體:“智能設備從電腦、手機等有限的種類變得無處不在,源源不斷的數據從終端匯聚到云端,而具備自我學習能力的人工智能,通過不斷讀取、分析這些數據變得越來越聰明。”
基于這些判斷,楊元慶也描述了未來更為智能的生活:家里的電器、辦公室設備、出行的汽車,都不再是被動聽從指令進行運算的機器,而是會貼心地為你著想、主動為你服務。甚至人們居住的房屋和生活的城市也會越來越智能,越來越主動。比如窗子會根據室外的氣候、市內的溫度、采光等進行自我調節(jié),城市的交通管理系統可能會連接汽車的導航駕駛系統,從而大大減少擁堵。
大佬們在口頭上肯定了人工智能,他們背后的互聯網巨頭則忙著嘗試更加智能化的新科技。
聯想推出MotoZ,把手機變成硬件的開放平臺,通過統一的標準,讓手機能夠連接更多的硬件設備,進而連接到更多的云服務。如今已經可以和JBL音箱、哈蘇模塊連接;就在世界互聯網大會期間,百度無人車首次在桐鄉(xiāng)市子夜路智能汽車和智慧交通示范區(qū)內進行了開放城市道路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