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來,貴州省貴陽市人大常委會率先在全國設區(qū)的市一級層面制定出臺3部大數據地方性法規(guī),將大數據立法與大數據發(fā)展中的難點痛點、民生熱點緊密結合,用創(chuàng)制性地方立法的方式為大數據發(fā)展保駕護航。
想要查閱政府部門的各類數據信息,既不用詢問應從哪里獲取,也不用四處托人、填寫繁雜的申請材料和經歷漫長等待,只需點擊鼠標就能輕松獲得;去醫(yī)院看病,從預約到掛號再到查看病歷,只需要一部手機就能“一網通辦”,不同的醫(yī)療機構甚至可以共享就診者的醫(yī)療數據……在貴州省貴陽市,這些早已成為生活常態(tài),帶給市民可見可感的便捷。作為國家大數據(貴州)綜合試驗區(qū)的核心區(qū),貴陽市大數據迅猛發(fā)展的背后,是貴陽市人大常委會通過大數據地方立法的方式保駕護航。
8月22日,打開“貴陽市政府數據開放平臺”網站首頁,一組醒目的紅色字體格外引人注目——全國首個地級市一體化政府數據開放平臺:已開放11729739條數據,2988個數據集,480個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51個市級部門,13個區(qū)、市、縣。“任何人都可以根據主題、行業(yè)、領域、部門、區(qū)縣等方式進行分類檢索,獲取平臺上的所有政府數據。” 貴陽市信息產業(yè)發(fā)展中心高級工程師耿小璐介紹,截至目前,平臺訪問次數已達240余萬次,數據下載量已達70余萬次。
這一全國首創(chuàng)性平臺的搭建和運行,源于2017年5月1日實施的《貴陽市政府數據共享開放條例》。該《條例》不僅是全國首部關于政府數據共享開放應用服務的地方性法規(guī),也是全國設區(qū)的市出臺的首部大數據地方性法規(guī)。“如果缺失海量數據,大數據產業(yè)的發(fā)展就是無源之水。”耿小璐說,經測算,80%以上數據資源都掌握在政府部門手里,但絕大部分政府數據都“束之高閣”,開放共享程度不高,造成政府數據資源的浪費和低效。
在貴陽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忠看來,還有另一更重要原因——長期以來,政府數據共享開放的責權利關系不清晰,沒有具體的法規(guī)可遵循,造成擁有數據的不敢開放和共享、使用數據的不用負責、監(jiān)管數據的不知怎么管。“此外,有的部門已先行先試數據開放共享,但缺失統(tǒng)一規(guī)范;而有的部門卻因自身利益作祟,不愿共享開放。”李忠說。
這些問題嚴重制約著貴陽大數據的發(fā)展,也難以滿足市場主體和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政府數據需求。該《條例》的實施,意味著政府數據的共享開放,不再是愿不愿、想不想的事,而是將工作、經費、目標考核納入法制化管理,明確要求市、縣兩級政府將政府數據共享開放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和年度計劃。
“共享和開放只是基礎,關鍵在于通過數據應用和開發(fā)以實現數據價值最大化,不斷衍生政務、商務和民用各類數據應用場景和模式。”李忠說,例如,“匯中標”依托開放的招投標數據,為用戶提供及時、準確和全面的招標信息,幫助用戶提升中標率。而政府各部門間的開放共享,也提高了政務服務效率。貴陽市財政局、稅務局聯合牽頭啟動“貴陽大數據綜合治稅應用系統(tǒng)”,綜合利用34個部門的98項合計1億余條涉稅相關共享數據,直接給稅務部門推送稅收風險疑點,成為規(guī)避偷稅漏稅的有效手段。
牽住政府數據開放和共享這一“牛鼻子”,對全社會數據的開放共享發(fā)揮了示范、引領和帶動作用。隨著一系列大數據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不斷涌現,對大數據安全管理的風險防范、安全保障也提出更高、更規(guī)范化要求。2018年10月1日,《貴陽市大數據安全管理條例》實施,作為國內首部大數據安全管理的地方性法規(guī),該《條例》既依據網絡安全法從制度層面細化了政府及主管部門責任,又實現對重要大數據安全風險的全天候實時、動態(tài)監(jiān)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