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報導了杭州的最潮公廁。這個最潮公廁位于杭州武林路邊上,里面配置了感應開關門、感應沖水、人臉識別廁紙等高科技功能。更令人驚訝的是,當如廁時有動靜,該廁所的感應設備會把聲音覆蓋掉。
眾所周知,任何看似“黑科技滿滿”的公共設施進入社會,都需要一定的適應時間。畢竟有許多老人、兒童和殘疾人還不一定能習慣使用智能化的設備。所以,在沒有進行“消費者教育”之前,再高大上的廁所,也和普通茅廁無異。然而,所謂5G公廁其最大的價值,也許并不是“廁所功能”,而是為智能化家居提供借鑒思路。
世界廁所組織發(fā)起人杰克先生有一句名言——廁所是人類文明的尺度。我國自2017年推廣“廁所革命”至今,大量被信息化技術賦能的廁所紛紛出現(xiàn),所謂的“5G公廁”便是其中之一。廁所設施的升級,實際上也能反映生活方式的升級。反過來看,新型廁所是否能得到推廣,也能檢驗新技術在日常家居中的適用性。
無論是有無人使用傳感器、人流量感應器,還是陽光導入系統(tǒng)、溫度空氣濕度傳感器,5G公廁中的相關科技都可以直接運用日常家居中,如溫度調(diào)節(jié)、光照調(diào)節(jié)、安防報警等服務當中。而5G網(wǎng)絡的低延時性,既能實現(xiàn)了公廁“物聯(lián)網(wǎng)化”,還能為智能家居走入普通人生活提供了便利。
廁所是面向公眾的窗口,與其說,新聞中的5G廁所是一個“最潮公廁”,不如說它是一個智能家居的雛形。為使用者感受智能家居生活,提供了直觀的體驗。
可以看到,“萬物物聯(lián)”被提出來已經(jīng)多年,大量的智能家居設備紛紛問世。然而,在海量的新技術背后,卻也出現(xiàn)“叫好不叫座”的窘狀。的確,智能家居從問世到普及,還需要時間轉(zhuǎn)變消費者的家居觀念。社會上,擔憂智能家居“中看不中用”的人群依然不少。
“5G公廁”面向社會大眾,投入使用后,能讓第一次接觸傳感設備的人群,充分體驗智能家居的便利性。而那些不太習慣使用感應系統(tǒng)的人群,也能在如廁的過程中,逐漸改進用戶習慣,增加對智能家居的信任。反過來看,“5G公廁”在運營中遇到的矛盾問題,也能用于企業(yè)廠商改善類似智能家居設備的服務體驗。
在廁所革命之后,有不少人對公廁不斷翻新的新技術也產(chǎn)生了質(zhì)疑,擔憂新型公廁過于其鋪張浪費?,F(xiàn)今來看,如果我們能站在為智能家居提供展示窗口的層面,5G廁所就是為了讓使用者提前感受未來生活,“5G公廁”的長遠價值由此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