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東618新聞發(fā)布會上,剛剛公布了用無人物流驅動新零售的多項成果,昨日,菜鳥網絡舉辦的活動上,阿里巴巴和菜鳥將投資上千億元,建設國家智能物流骨干網。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解釋道,建成該骨干網后,可以在中國實現任何地區(qū)24小時送達,全球72小時送達。具體來說分為國內打造24小時貨運直達和一帶一路國際線路實現72小時送達。
特別的是,為了配合全球物流網絡的高效提速,還宣布將建立五個全球物流樞紐。首批納入考慮的地點是杭州、吉隆坡、迪拜、莫斯科、列日等五大城市,將為東南亞、西歐、俄羅斯等地帶來物流大提速。
如此高效的配送,在幾年前是難以想象的。舉例說,五年前的中國海關一年通關量是100萬左右,而現今每天的通關量就有100萬左右。
據統(tǒng)計,過去中國物流業(yè)的成本占GDP比重大約是20%,現在已經降到了15%,而發(fā)達國家是7-8%。馬云也表示,未來是要把成本降到5%左右,這將為制造業(yè)創(chuàng)造巨大的利潤空間。
降低成本不止是依靠單點配送站的連接,不是簡單的增加快遞員和運力的問題,應該更多從數據分析中連接快遞員和城市、快遞員和用戶,在現有3000萬倉庫和300萬快遞員基礎上深度連接。對于物流行業(yè)來說,單點的強大是徒勞的,應該將單點連接成一張網絡,將現有人力物流變?yōu)槟X力驅動的物流,快遞員不應是流水線上的機器人。
連接各個單點、建成國家智能物流骨干網的設想由此誕生,用馬云的話來說,這也是菜鳥網絡成立之初到現在一直努力的目標。智能物流不是沖擊快遞行業(yè),就像外賣火熱之初無人可以想到快遞行業(yè)將會受到挑戰(zhàn)一樣。技術的目的是更高效、更低成本地完成服務。連通各個單點之后,可以全局掌握配送能力和資源,用最優(yōu)路線為人力“導航”,用數據保證全世界直達,最終實現馬云說的“早上在挪威捕撈的三文魚可以在當天晚上到達杭州用戶手中”。
依靠覆蓋全國的智能網絡讓物流運輸最高效地到達,之后則是用戶收取快遞的環(huán)節(jié),在這里,菜鳥此次也推出了智能語音助手,繼電子面單后推出又一個行業(yè)級平臺,幫助快遞員批量撥打收件人電話,提前與收件人溝通約定配送時間和地點,縮短等待的時間消耗,讓快遞員最快速度完成每一件包裹的配送。
具體來說,菜鳥語音助手依靠多項人工智能技術的綜合應用——包括多方言重口音語音識別、全雙工語音交互、場景化人聲合成、智能語音流式響應、上下文語義識別、主動對話引擎、多通會話記憶、以及推薦預測能力等,在用戶長時間無反饋時主動喚起,進行對話主線保持。能同時做到“說”和“聽”,輔以模仿真人的語氣、語調、語速等類人語言控制能力,讓機器更擬人化。按照當前業(yè)務量計算,每年可為快遞員節(jié)省十幾萬小時的通話時間。
骨干網的設想是連接現有節(jié)點,在此基礎上用數據等“軟件”驅動物流業(yè)提升效率,在硬件環(huán)節(jié)菜鳥網絡又豈能落后?于是,此次大會上也同時推出菜鳥ET物流實驗室將與一汽解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無人機團隊、速騰聚創(chuàng)、GTI、點我達等多家公司聯手,共同推進無人設備量產,打造一張囊括無人車、無人機的新型立體智慧物流網絡,也被稱為“駝峰計劃”。
其將重點研發(fā)基于人工智能的物流計算平臺和兩款無人駕駛產品。菜鳥網絡主要負責算法研發(fā),將后續(xù)用于無人駕駛中的紅綠燈識別,芯片部分則會與GTI聯合發(fā)布。
軟硬兼施的結合是必然,無人物流減少人為操作的失誤,但同時也需要數據作為基礎調配運力、提供最優(yōu)路線,連接各個單點的網絡未來也不能僅限于現有交通工具,相信未來菜鳥網絡也會有更多提升運力的綜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