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透露稱,目前臺積電正評估赴陸設廠的可能性。
中國大陸近年半導體需求成長迅速,2013年晶片的進口金額達2322億美元、甚至超越原油,早已躍升全球最大的積體電路消費市場。加上中國大陸近年積極補助本地半導體產(chǎn)業(yè)、推升中芯(SMIC)的崛起,并軟硬兼施,間接促成英特爾、高通等大咖與陸企合作,臺灣半導體業(yè)想吃商機,只有想辦法“在地生產(chǎn)、就近服務”。
目前中國大陸于聯(lián)電營收占比已達約1成,對臺積電的營收貢獻也超過日本、直追歐洲,可見當?shù)厥袌龅闹匾R惨虼?,?lián)電于日前宣布將赴廈門建置12寸晶圓廠,主要是看準物聯(lián)網(wǎng)與智能卡等相關應用的商機,初期并將在該廠提供55奈米、40奈米制程的服務。不過,只發(fā)展成熟制程顯然不夠:中芯已喊出28奈米制程獲手機晶片大廠高通投片、明年即可望量產(chǎn)的目標,顯然讓臺積感受到危機意識。臺積考慮以N-2(即28奈米)制程赴陸設置產(chǎn)線,顯然意謂有興建12寸廠的計劃。
晶圓代工市場的另兩大巨頭英特爾、三星,早已在中國大陸設有龐大產(chǎn)能。英特爾于大連斥資25億美元興建的12寸廠早在2010年投產(chǎn),三星也已在西安設置記憶體晶片廠,下一步很可能就是邏輯晶片。臺積電若不加大投資力道,就是平白錯失機會。不過,這也意謂口袋不夠深的中小型臺灣半導體廠商,若無法及時掌握中國大陸商機、找到與當?shù)卣驑I(yè)者合作的方法,恐有遭邊緣化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