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xù)半導體量產經濟效益 EUV成10奈米制程發(fā)展關鍵
圖1 雙重曝光制造流程示意圖
過去僅用193奈米波長的浸潤式曝光技術即可符合制程需求,毋須采用雙重曝光方案,因此微影制程步驟較簡單,可較快進入蝕刻(Etching)階段隨即可獲得晶圓所需的圖案(Pattern)。
大減多重曝光成本EUV技術成眾望所歸
一旦為彌補193浸潤式曝光技術不足而使用雙重曝光,甚至是三次以上的多重曝光(Multiple Patterning)制程方案時,整體晶圓制程步驟與難度將會大幅增加,間接使晶圓廠的生產成本大增,以致于無法符合生產經濟效益,故發(fā)展新一代微影制程技術系當前半導體供應鏈最重要的課題。
目前在眾多新技術選項中,極紫外光(Extreme Ultra Violet, EUV)微影是目前最受業(yè)界青睞的方案,其設備架構如圖2所示,現遭遇最主要的挑戰(zhàn)是光源能量不足;在微影制程中,為達到較小波長的曝光光源,必須經過更多鏡片反射,能量衰減的速度必定較以往曝光設備來得快,因此要在晶圓表面上接收到與過去制程相同能量,設備商就須提高光源能量。
圖2 EUV架構示意圖
盡管EUV尚有技術挑戰(zhàn)待克服,但如前文所述,先進制程若使用多重曝光技術,將使制程步驟大幅增加,對晶圓廠而言,目前工廠里的制造流程已是最佳化制程,一旦增加一道制造步驟,將牽動晶圓循環(huán)周期與生產設備數量的增加,制造與設備攤提成本也必定隨之上升,如圖3為使用EUV與雙重曝光技術所需設備數量與占用無塵室空間的比較。
圖3 雙重曝光技術與EUV所需的制程設備和占用空間比較資料來源:ASML
如今在32/28奈米制程,已必須采用雙重曝光技術,未來隨著1x奈米先進制程導入,關鍵的閘極等制程難度提高,浸潤式雙重曝光技術將難以達到先進制程線寬的需求,因而須借重多重曝光技術,新增的步驟將使生產成本急遽上升,并連帶造成蝕刻、沉積與清洗設備的需求大增,在資本支出的部分將相當驚人,一旦生產成本不符合經濟效益,半導體制造廠商開發(fā)先進制程的意愿將會被打上一個大問號。
EUV相對于多重曝光技術,約可省下60%設備采購成本,綜合以上觀點來看,EUV的研發(fā)進度,對于半導體發(fā)展與演進,各界會如此的投以相當關注的眼神,就一點也不驚訝。
圖4所示系假設2017年EUV設備研發(fā)宣告失敗為前提的產業(yè)發(fā)展狀態(tài),依各大半導體制造廠商所宣布的研發(fā)藍圖來看,屆時將進入10奈米或甚至是更先進的7奈米制程,其制程難度將會是以指數關系成長,黃光微影制程須使用多重曝光技術(預測為四次曝光(Quadruple-patterning)),制程設備的資本支出將會因此大增約60%。
圖4 2017年EUV研發(fā)失敗的半導體資本支出預測資料來源:Gartner,工研院IEK整理分析(08/2013)
與此同時,半導體制造大廠相繼亦宣稱將在2018年建立第一座18寸晶圓量產工廠,切入制程節(jié)點預測將是10或7奈米制程,因此EUV發(fā)展成功與否不僅攸關摩爾定律是否能繼續(xù)推進,亦牽連18寸晶圓廠的建立,正可謂「牽一發(fā)、動全身」,重要性不言可喻。也因此,國際各大半導體制造廠商愿意投入數10億歐元予半導體微影設備大廠艾司摩爾(ASML),且對于EUV未來發(fā)展皆抱著勢必要成功的決心。
半導體廠全力襄助EUV可望2017年導入商用
圖5為全球晶圓制造廠設備支出趨勢與黃光微影設備的比重,預計未來整體半導體設備支出將逐年提高,其中黃光微影設備在整體資本支出的比重更將顯著攀升,預估在2017年將會達到總設備支出的32.1%,將高達約三分之一比重。
圖5 2007~2017年黃光微影設備支出占設備總支出比例資料來源:Gartner,工研院IEK整理分析(08/2013)
然而,晶圓制造成本為半導體制程的發(fā)展中,供應鏈業(yè)者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當產品獲利不如預期,甚至是不敷制造成本,都將影響制造廠商的資源投入與生產意愿。其中,晶圓產出速度(Throughput)則為成本控制中最重要的參考指標之一,若可減少在無塵室內的循環(huán)周期(Cycle Time),將有助減少生產成本,故在發(fā)展EUV時,為符合量產經濟效益,產出速度將會是關鍵。
現今所使用的浸潤式微影設備,每小時的晶圓產出速度約200wph(晶圓數量/1小時);預估EUV生產速度須達到100wph,相當于光源能量為250瓦(W)的條件下,才有足夠的生產效益;但EUV目前主要所遭遇到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光源能量不足,且與250瓦尚有段不小的差距,導致曝光顯影設備的推出時程不斷地被延后,迫使國際各大半導體制造廠商也不得不將原先設定的目標向下調整,勉強接受將產出速度目標改為60wph(相當于光源能量為100瓦)。
截至2013上半年為止,EUV曝光光源能量約只有60瓦,晶圓產出速度仍約只有30?40wph;主要設備供應商ASML將于2013年底釋出原型機予客戶使用。國際各大半導體制造廠商如英特爾(Intel)、臺積電與三星(Samsung)等已投入大量研發(fā)資源于ASML,期待可加速EUV設備開發(fā)進度與自家先進制程產線布建腳步;在半導體大廠全力相挺下,預估具有量產價值的EUV微影設備(60wph)可望于2017年推出。
至于2018年18寸晶圓制造亦可望導入量產,屆時EUV將會同步應用于18寸晶圓的制造。從以上的論述看來,EUV設備的重要性已不可言喻,然而,未來EUV還會遇到什么問題與挑戰(zhàn),依舊是個未知數。
圖6為微影設備各項分類設備需求的成本比例,前文有提到,2013年ASML可望推出原型機臺,光源為60瓦的ASML3300系統(tǒng),晶圓產出速度約為30wph,故在2013年EUV設備投資比重將開始放大。從此預測資料來看,接著幾年預估EUV占比將逐年翻升,在半導體的演進藍圖上將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empirenews.page--]
圖6 各種黃光微影設備的滲透率發(fā)展趨勢資料來源:Gartner,工研院IEK整理分析(2013/08)
避免EUV研發(fā)覆敗多重電子束成主要備案
雖然EUV對于半導體制程的演進與發(fā)展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但是屆時如果依舊無法達到量產需求,那替代方案是什么呢?目前呼聲最高的是無光罩(Maskless)的電子束(E-Beam)技術;E-Beam目前主要應用在光罩制作與部分檢測設備(如電子顯微鏡、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半導體相關研究機構一般會將E-Beam用于IC圖案制作,如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NDL)正用于進行10奈米以下元件的研究。
從以上的論述來看,想必各位讀者也大概猜出E-Beam主要面臨的問題,雖然可以進行較先進制程的制作與研究,但目前只限于實驗室,產出速度并無經濟效益可言,單片晶圓制作是以小時為單位,無法順利投入量產。
這與目前E-Beam的半導體晶圓缺陷檢測設備遇到相同的設計問題,但目前設備廠商已著手在進行改善產出速度的問題,例如利用多重電子束(Multi E-Beam)來提高晶圓產出速度等方法。
現階段,全球僅有幾間主要的E-Beam相關設備供應商,包括Mapper、美商科磊(KLA-Tencor)和Vistec等半導體設備制造廠,其中Mapper主要與臺積電合作,已放置一臺原型機于臺積電無塵室內,預計2013年將置入第二臺原型機繼續(xù)共同合作研發(fā)。
在KLA-Tencor方面,預計2015年將推出Multi E-Beam的設備以提高晶圓產出速度。
事實上,一般業(yè)界預估,E-Beam微影方案的切入節(jié)點亦將是10或7奈米,在時程上與EUV相當;但是,E-Beam還有一個較大的問題是,目前全球半導體業(yè)者的眼光與資源大多投入EUV研發(fā),在IC制造廠商方面,只有臺積電對E-Beam研究表現的較為積極。
根據市場研究調查機構顧能(Gartner)預估,E-Beam要達到產出速度為100wph所需經費仍需6,000?7,000萬美元,其他在材料研發(fā)方面也須投注大量資源。一般而言,E-Beam實為EUV的備案,除非EUV在研發(fā)上真的遭遇到重大問題,否則預估導入E-Beam的時程應該會往后延至5奈米制程節(jié)點上。
都為產出速度所苦EUV/E-Beam研發(fā)不停歇
無庸置疑,EUV已被半導體產業(yè)公認為下一世代黃光微影設備主流,主要可降低因多重曝光所增加的生產成本,對半導體制造商有不得失敗的壓力,但目前最主要的挑戰(zhàn)則是在曝光光源能量的不足,原先設定250瓦(產出速度為100wph)才可符合降低生產成本的經濟效益;也由于EUV的光源技術一直難以突破,廠商已有默契將目標降低為100瓦(60wph),當前設備研發(fā)進度則達到60瓦(30?40wph)規(guī)格,預計ASML將于2013年底推出原型機予各大客戶。
近期ASML已從三大主要客戶方面募得資金并加緊投入EUV研發(fā),臺積電即為其中一員,這樣的合作關系在過去半導體產業(yè)發(fā)展的歷史上是前所未見的事情,顯示出EUV技術的影響性足以撼動未來的半導體產業(yè)發(fā)展。
至于EUV的替代方案方面,則以E-Beam呼聲最高,但同樣遭遇到產出速度的問題,且目前投入研發(fā)的資源尚嫌不足,半導體制造廠商只有臺積電與Mapper共同研發(fā),其他制造廠商依舊保持觀望的態(tài)度。
借重半導體制造優(yōu)勢臺灣將成EUV設備發(fā)展要沖
臺灣雖然在黃光微影設備的研發(fā)方面,可著墨之處不多,但臺灣是全球半導體制造重鎮(zhèn),應利用其特殊的產業(yè)型態(tài)與聚落,吸引國際各大設備、材料廠商于臺灣投資,并設立研發(fā)中心,將可帶動國內各相關產業(yè)鏈的發(fā)展,對國內產業(yè)與競爭力的提升,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本文作者為工研院IEK系統(tǒng)IC與制程研究部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