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工業(yè)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公布的數據顯示,2月,新能源汽車生產1.8萬輛,銷售1.7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5.5%和30.3%。雖然二月產銷稍有回暖,但1~2月新能源汽車產銷總量為2.52萬輛和2.48萬輛,同比分別下降33.5%和30.5%。
盡管一直以來,中國車市就有開年低迷的慣例,中汽協也多次強調不要過度解讀開年數據。不過,在今年新能源汽車退坡力度加大,車輛價格上漲的敏感時期,銷量的下滑格外引人注目。那么,業(yè)界開年產銷趨緩是否會推動新能源汽車市場化進程?
政策空窗致產銷低迷
從部分車企公布的數據上看,新能源汽車在2月份仍出現了大幅下滑的現象。北汽新能源銷量同比下滑為35.93%,江淮汽車下滑幅度更是高達89.42%,但這些數據顯然不能代表今年新能源汽車的市場。
伴隨著補貼退坡和補貼政策,地方補貼不能高于中央的50%的規(guī)定,單純從價格上判斷,今年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最高降幅4萬多元。加之地方補貼政策的滯后性,目前,大多示范城市仍沒有明確今年的地方政策,只有北京等少數幾個城市公布了地方政策,即使是北京,也是2月底才公布第一批企業(yè)目錄。在地方補貼明確前,很多地方新能源汽車市場都處于觀望狀態(tài),無論是消費者還是車企都處于停滯狀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1~2月,能夠達到2.5萬輛的產銷量相當不易。
“1~2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的下降是政策空窗期所致。”中汽協認為,2月趨緩并不能代表新能源汽車2017年的發(fā)展,隨著各地新補貼政策的陸續(xù)出臺,相關企業(yè)的新能源汽車發(fā)展將會回到正常軌道上。
今年車輛價格或有所降低
早在年初,中汽協副秘書長許艷華在接受采訪時就表示,盡管補貼退坡幅度較大,但是我國在動力電池等核心零部件方面的降本能力卻有所提升,加之企業(yè)為了自身發(fā)展,也會消化一部分價格,在此基礎上,今年新能源汽車的終端售價不會有大幅上漲。
盡管由于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尚處于觀望狀態(tài),但已經公布的幾款新車型的售價已經初現端倪。北汽新能源推出價格親民的國民車EC180,終端售價僅需4.98萬~5.58萬元,其中,車企自身為車輛提供的衛(wèi)藍基金大幅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車成本。即使升級后的EX260,續(xù)駛里程達到250公里,其終端價格相較過去200公里續(xù)駛里程的車輛也并未有大幅上漲。
比亞迪在2月底正式上市的唐100和秦100在性能提升的同時,終端售價也沒有大幅上漲。由于車企消化了部分價格,才讓新能源汽車在補貼退坡后其終端售價保持在消費者可接受的區(qū)間。有了這幾款車型的前車之鑒,相信今年各車企在推出新車型時都會考慮終端售價。
從部分新能源汽車企業(yè)及電池等關鍵零部件企業(yè)了解的情況顯示,為了保證新能源汽車終端售價在補貼退坡后不致大幅上漲,今年,以車企為主體展開了普遍性的降本,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壓低動力電池的采購價格,要求電池企業(yè)降價。由于正負極等原材料上漲等因素,電池企業(yè)感受到了不小的降本帶來的壓力,不過,隨著技術的提升和規(guī)模擴大帶來的成本降低,有實力的電池企業(yè)也具有了一定的降低電池成本的能力,但對于一些技術能力不強,只靠一兩款車型采購維持的小企業(yè)而言,的確有生存壓力。
開年趨緩或激發(fā)市場化活力
盡管大家對今年初新能源汽車的市場銷量沒有太高的期待,但是高達30%的降幅還是會讓人擔心,新能源汽車市場會否就此停滯?從目前發(fā)展態(tài)勢看,完全不必有此擔心。隨著補貼退坡力度的加大,相關配套扶持政策正在不斷推進。工信部部長苗圩公開表示,正在考慮補貼退出后的替代措施,力求用有效的激勵、管理措施引導新能源汽車由政策驅動向市場化驅動轉變。
許艷華也表示,當前正是我國新能源汽車向市場化發(fā)展轉變的關鍵時期,而市場化發(fā)展的關鍵要素就是新能源汽車性價比和車輛使用便利性的提升。而隨著技術的進步、規(guī)模的擴大,新能源汽車的成本已經有了一定降低能力,充電樁的建設也正在增速,促進車輛使用便利性的提升,這些反過來都有可能推進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化進程。
另一方面,盡管年初的銷量不盡如人意,但是業(yè)界對新能源汽車的發(fā)展熱情卻絲毫不受影響。目前,已經有11家車企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更有國機汽車等經銷商集團和眾多互聯網企業(yè)正在積極申請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這些新進入者一定會給新能源汽車發(fā)展帶來新的活力。”清華大學教授陳全世表示,新活力一定會帶來新發(fā)展。開年趨緩,或許更能激發(fā)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發(fā)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