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普爾在近期發(fā)布的一篇報告中稱,中國汽車業(yè)對于國內和國際汽車生產商而言仍具有誘人的增長機會;報告暗示,中國汽車生產商增長的關鍵或在于改變增長策略。
該報告的題目是《對中國本土汽車生產商而言,適應能力是縮小與全球巨頭差距的關鍵》(For Local Car Makers, Adaptability Is The Key To Closing The Gap On Global Giants)。
標準普爾(Standard &Poor's Ratings Services)的信用分析師孔磊(Matthew Kong)表示,該機構認為中國巨大的市場規(guī)模和較低的轎車保有量將繼續(xù)支撐轎車需求。標準普爾預計2013年中國的乘用車銷量將增長10%-15%。雖然這一增幅不及截至2011年的十年間17%-19%的增幅,但與除美國之外的其他主要地區(qū)5%甚至更低的增幅相比依然非常可觀。美國今年以來的汽車銷量非常強勁。
報告還稱,在外資汽車廠商選擇大型國有企業(yè)作為合資伙伴后,很多民營的中國原設備制造商(OEM)已開始開發(fā)自主品牌汽車。行業(yè)整合可能會使本土原設備制造商變得更加強大,從而在與規(guī)模更大的外資汽車廠商的競爭中處于更有利的地位。
孔磊表示,并購將幫助國內汽車生產商提高市場占有率、擴大產品線及節(jié)約研發(fā)成本。這些益處最終將轉化為更強的競爭力,并將在經營效率的提高及成本基礎的下降上得到體現(xiàn)。得益于品牌知名度和更高的產品標準,目前外資汽車廠商在中國市場仍具有強大的競爭優(yōu)勢。缺乏技術創(chuàng)新和卓越的自主品牌是中國汽車生產商的致命弱點。
孔磊還表示,隨著技術、環(huán)保標準和迅速變化的消費者品味導致資本需求增加,小型汽車生產商的競爭力可能遭到前所未有的削弱。表現(xiàn)不佳的汽車廠商可能會陷入窘境。
報告還稱,如果國內汽車生產商不能縮小與國際汽車廠商的差距,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今年的市場占有率可能會跌破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