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量子計算機依據一套完全不同于經典計算機的量子力學法則運行。經典計算機中的比特為0或1,基于此進行二進制運算。在神奇的“疊加態(tài)”加持下,量子比特卻可以同時是0和1,正如薛定諤那只著名的又生又死的貓。在理想狀態(tài)下,50個量子比特一次可以進行2的50次方次運算,這已經是個天文數字。
換言之,超導量子計算系統(tǒng)通常需要更多的量子比特來保護用于計算的量子比特,量子比特的質量與數量同樣重要。正因如此,谷歌雖然早在2018年3月就發(fā)布過一款由72比特組成的量子處理器,但當時并未突破量子霸權。
此外,美國IBM公司和一些初創(chuàng)企業(yè)也在提供所謂的量子計算服務,但它們只能在特定問題上表現出相對于一般計算機的優(yōu)勢,無法擊敗最強超算。
美國能源部下屬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Summit(“頂點”)是當前世上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但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谷歌在一篇論文中透露他們的量子處理器在3分20秒內解決了“頂點”需要跑上1萬年的計算問題。
如果情況屬實,盡管只是在一個計算問題上擊敗最強超算,但已足夠被外界視為里程碑事件。要知道,這正好符合了所謂“量子霸權”的定義:
加州理工學院教授普雷斯基爾(John Preskill)在2012年提出了“量子霸權”(Quantum Supremacy)的概念,即量子計算機能在特定問題上超越世界上性能最好的經典計算機。
只不過,普雷斯基爾預言量子霸權將由50比特的量子計算機實現,而谷歌這次使用了53個量子比特,處理器名為Sycamore。
《金融時報》在當地時間9月20日報道稱,谷歌將相關論文上傳到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網站上,隨后刪除。美國《財富》雜志援引谷歌消息人士稱,論文被撤回是因為該研究尚未經過同行評議。
“相比起所有已知的經典算法,這種巨大的加速意味著量子霸權已經在計算任務上實現,昭示著一種人類期待已久的計算范式。”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
“據我們所知,這次實驗是第一個僅適用于量子處理器的計算。”
神奇而脆弱的量子比特
微觀的量子態(tài)在器械上很難操作,谷歌采取了一大主流思路,就是利用超導態(tài)這一宏觀的量子態(tài)。不過,超導量子比特雖然具備了糾纏態(tài)、疊加態(tài)等量子計算必要的屬性,但也繼承了量子態(tài)的弱點:非常脆弱,極易被干擾。
就在9月18日, IBM宣布將在下月推出53量子比特的可“商用”量子計算機,向外部用戶開放使用,這也將是該公司迄今開發(fā)出的最強大量子處理器。
具體來說,研究人員布置給量子計算機的題目是“證明一個隨機數產生器產生的數確實隨機”。這是個單一的、高技術含量的計算問題,研究人員坦言,它幾乎沒有實際應用價值。量子計算機最早或許會在材料科學、機器學習和化學領域解決實際問題,但這還要好幾年。
不過,谷歌的科學家也樂觀地估計,實現量子霸權的里程碑后,量子計算機的力量將呈現指數級增長,比傳統(tǒng)的摩爾定律更強勁地推動行業(yè)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