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區(qū)塊鏈上的數據是不會消失的,只能一條一條添加,即便是“刪除”這樣的操作,也會是以增加“用戶刪除了該條字符”這樣的記錄來呈現,這便是區(qū)塊鏈的可追溯性。有些數據的“深閨”屬性與生俱來,房產數據、身份數據、法人數據、電表數據……它們意義重大,關系到民生和行業(yè)安全,必須穩(wěn)妥地躺在不同職能部門的數據庫中,需要重點保護。
打破“煙囪”意味著無視各職能部門對數據的所有權,這個“攔路虎”能不能繞開?
近日,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主辦的可信區(qū)塊鏈峰會上,“思源政務區(qū)塊鏈助力數字政務:一網通辦”被評為“可信區(qū)塊鏈2019潛力案例”。“我們利用區(qū)塊鏈技術讓‘深閨’數據實現了委辦局的自營自管,保護了數據的部門所有權,讓數據留在‘閨閣’也能應用。”北京思源政通科技集團首席科技官劉毅說,參評時,評委格外關注技術落地后效果怎么樣。
數據自營自管:真身留“閨閣”,索引去“串門”
互不“串門”是“深閨”數據最大的特色,這就造成要么人“串門”(辦事多跑路),要么人等著走流程“串門”(一個審批耗時幾周數月)。
“職能部門對于數據所有權的看重是可以理解的。”相關政務負責人表示,一方面,數據傳遞難以把控,如果遺失了或被篡改了,誰來擔責?另一方面,一個部門的數據經常被視為無形資產,要“和盤托出”沒人會愿意。
數據中心、云平臺等手段都無法解決這兩個與責任和所有權相關聯(lián)的問題,區(qū)塊鏈技術卻解決得巧妙。“名為張三、身份證號為12345678910,這個身份數據一定不會在區(qū)塊鏈上跑,區(qū)塊鏈技術用‘索引’的形式呈現信息并加密。”劉毅形象地稱之為數據“細胞”,代替真身走進應用。
提供方身份的公鑰、匹配個人的私鑰、數據的有效時間、數字簽名等集結進數據“細胞”,且通過哈希算法進行了加密處理,以一個哈希值的形式存在。這就好比“深閨”數據派了一個“信使”出來跑,還坐著加密算法的“花轎”,所到之處自然不會被人破譯,其中的重要數據信息也不會被篡改。
“我們的公鑰和私鑰是由我們個人設備(手機/pad等)生成和本地安全存儲的,對個人私鑰不做集中存儲和管理,個人私鑰自己擁有。”劉毅說,這是思源區(qū)塊鏈的獨特之處,因為要做到數據保密,公鑰和私鑰也必須去中心存儲,中心化的存儲將帶來濫用的漏洞。
在已經應用思源區(qū)塊鏈的北京市海淀區(qū),App中嵌入“安全機”,集合了多個算法庫。區(qū)塊鏈數據的調用,采用的是雙授權模式。
數據調用提效:數據“細胞”按需提取,為鏈上瘦身
可追溯意味著區(qū)塊鏈上的數據隨著時間的推移、操作的增多會以指數級上升,當被應用于社會管理事務,將鏈上百萬人、數十年、幾萬平方公里等多維度的信息整合,數據量不可小覷。因此,區(qū)塊鏈技術很少被認為是最高效的技術。
“由于對政務領域多年的服務,有一些是深度數據,比如證照原始數據,還有有時間軸的數據,比如狀態(tài)數據……這些涉及到幾百萬人、幾千個狀態(tài)的所有數據沒有必要都放在鏈上,這是為了減少算力和存儲的消耗。我們按需調用,提高效率。”劉毅解釋,數據“細胞”承載了這個功能,比如處理數據量大的存檔照片等。通過算法,對多種功能實現凝結,同時避免了鏈上數據指數擴增帶來的存儲和算力的壓力,實現了鏈上“瘦身”。
區(qū)塊鏈的提效還體現在具體的職能工作中,“區(qū)塊鏈是分布式的,一旦大家都認可區(qū)塊鏈的安全性,將數據上鏈,鏈上的不同部門(節(jié)點)可以通過智能合約的方式互開不同級別的授權,形成一對多的格局,免去一對一談數據共享時的繁瑣。”劉毅說,例如,過去要接入公安的數據,不同的職能部門要一個一個去談,然后開端口,現在只要上鏈,對于每個部門來說都是“一對多”。
區(qū)塊鏈技術打通高度敏感的數據庫,最直觀的高效率是,當你證明了“你是你”,你在鏈上的一切也被隨之證明了,而無需反復證明。
在實際應用中,區(qū)塊鏈技術的應用讓過去需要幾個星期才能辦好的業(yè)務實現了秒辦。海淀區(qū)政務服務管理局副局長蔣博表示,海淀區(qū)通過區(qū)塊鏈技術有效地提高了不動產登記以及電力服務的辦理效率,隨著海淀區(qū)應用區(qū)塊鏈技術在企業(yè)開辦等政府服務領域的全面深入,多維度、廣覆蓋的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力度也將不斷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