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存儲的電量也比不上鋰,所以不要指望納電池能用在手機上,但是它的成本低,材料到處可見,能用來存儲大量能源。
胡良斌是大學材料科學助理教授,他說:“靈感來自于樹木。樹木由木質(zhì)纖維組成,一旦吸入礦物質(zhì)豐富的水,它就成為存儲液體電解質(zhì)的理想材料,它可以成為電池的基礎(chǔ),同時又是活動部分。”
鋰 和鈉的化學性質(zhì)十分相似,只不過納離子的體積是鋰離子的5倍。這在制作電池時便成了一大問題,因為電池會讓離子在正負極之間穿梭,離子越大,穿梭時造成的 傷害也越大,進而縮短電池的壽命,因此鈉無法用來制作電池。但工程師仍希望能研發(fā)出商業(yè)用的鈉電池,因為鈉的蘊藏量比鋰高出許多。
鋰電池:中國人的新研究 src="/21ic_image/21icimage/zb-images/112/93294eed7124add254c07d00f0ea70d7.png" width=518 height=247>
他們使用黃松木薄片進行測試。先用奈米碳管覆蓋在薄片之上以改善其傳導性,接著再在每塊薄片上加上一層錫;完成之后,將薄片放入含有鈉離子的電解液中,進行400次循環(huán)的充放電??刂平M則是以銅薄片制成的類似電池。
木質(zhì)電池并不完美;其初期容量為339 mAH/g,但在400次循環(huán)充放電之后,只剩145 mAH/g。不過,以初步開發(fā)的原型來說已經(jīng)算相當不錯,而且表現(xiàn)遠超過銅框電池;銅框電池的初期容量為50 mAH/g,100次循環(huán)充放電之后便降至22 mAH/g。
當然,短時間內(nèi)你的手機和筆電里應(yīng)該不會出現(xiàn)木框電池,但那本來就不是兩位研究者的計劃。他們的研究將有助于大型鈉離子電池的開發(fā),這些電池可用來儲存太陽能發(fā)電站的電力。
附:
1、胡良斌(Liangbing Hu)
1997 年至2002年就讀于中國科技大學應(yīng)用物理系,獲理學學士學位。2007年獲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博士。曾獲斯坦佛大學博士后,擔任過Unidym科學家。美國馬里蘭大學能源研究中心(UMERC)成員。主要關(guān)注的領(lǐng)域有:碳素納米管 技術(shù),太陽能電池,顯示屏,電池納米材料、薄膜電晶體、人造肌肉、燃料電池,專長于透明電極、涂層、封裝和晶體管。
2、李騰(Teng Li)
曾在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清華大學求學,擔任過哈佛大學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研究員,現(xiàn)在是馬里蘭大學助理教授。他獲得過哈佛大學工程科學博士。擅長于納米技術(shù)、機械學、材料科學、軟性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