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仕斌:海信并購科龍“養(yǎng)豬”還是“養(yǎng)兒”
12月4日,在科龍的百度貼吧里,有一篇文章為“2009的猜想:海信科龍破產”?
其原文為“全球經濟危機,家電市場風云突起,科龍空調在全國市場萎縮70%,幾乎定為了一個區(qū)域性品牌,在空調業(yè)幾乎不作為一個主流看待了!其實狀況大家都看的到,感受的到,今非昔比啊。容聲也只是在支撐著科龍的一根稻草罷了!相信大的經濟危機一來,北方的海信一定會棄科龍如草芥,自己保命還來不及!據(jù)傳聞,全國絕大多數(shù)海信科龍公司都發(fā)不出工資了,有些公司有好幾個月都斷“供”了。揪起原因,是海信這樣的帶有國企性質的企業(yè),來管理科龍,帶有明顯的官僚腐敗!就像一幫文盲在指揮著一幫將軍一樣,最終是散沙一盤。這樣的企業(yè)領導太有階級意識了,喜歡拉幫結派。大多數(shù)分公司都是這樣。能貪就貪,一個分公司總經理裝修一個辦公室都要花九萬,那其它的不是更加隨便!真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歸跟到底還是企業(yè)的腐敗。我想這樣的話,明年出口轉內銷的企業(yè)增多,價格一拉下來,科龍就幾乎被市場拋棄了!如果國家和銀行對這樣的企業(yè)資金不關注的話,企業(yè)基本就走到了盡頭了。國家不會在最困難的時候去救這樣的企業(yè),肯定是用在一些民生的工業(yè)上!就如現(xiàn)在美國通用一樣,在最困難的時候也還是把它以前收購的小企業(yè)賣掉罷了,丟車保帥,是真理。我想:到明年經濟形式還是不好,很多以前像科龍這樣的企業(yè)都會很郁悶,在黑夜哭泣吧!到那時候,誰會哭泣,也是2009最大的猜想?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想在順德容桂大橋點上一支蠟燭,照耀一下橋下的天空(注:橋下為科龍與容聲的廠區(qū))”。
細細品讀此文章,感覺里面包含種多復雜的因素:也許是杞人憂天;也許是危言聳聽;也許是恨鐵不成剛;也許是悲天憫人。但可以肯定,這位作者更多是愛之深、恨之切的心態(tài)!
12月3日,兩年前接替蘇玉濤出任科龍總裁的王士磊提出辭呈。12月4日凌晨,“2009的猜想:海信科龍破產”,此文章出現(xiàn)在科龍的百度貼吧里,相信這不可能是一種巧合!
12月5日,年初從西門子離職的周小天接替王士磊,出任海信科龍總裁。這已經是海信接管科龍后,短短三年時間的第四任總裁。然而,高管換血又能否換來海信科龍的重生嗎?自2005年9月海信集團從顧雛軍手上接管科龍后,更名后的海信科龍,在新股東手中公司高管震蕩不斷。但從目前的情況看,頻繁更換的幾任總裁以及海信系的其他高層,并沒能從業(yè)務上提升科龍,而只是把這種高管換血的鬧劇不斷演繹下去。 而在海信科龍高管不斷換血的另一面,海信科龍的終端網點卻不斷在萎縮。而這種市場萎縮的現(xiàn)象,也許是近幾年海信與科龍博奕的結果,雖然從名字上海信與科龍是一個整體,但是細分到企業(yè)管理、市場營銷等,確是另外一種天地。
目的:打造彩電、空調、冰箱三駕馬車
海信并購科龍,可以說一直在業(yè)內存在著爭議,質疑的聲音2年多來此起彼伏。
早在2007年12月13日,周厚健在海信大廈23層的辦公室里接受專訪時,這位向以沉穩(wěn)、低調著稱的海信董事長說,“我如果知道這么艱難,我就不收購了科龍?!钡?,這種語氣更像一種曾經滄海的情緒釋放。
據(jù)悉:海信當初并購科龍時,考慮的是海信只在彩電產品上具有優(yōu)勢,但在空調與冰箱一直以來沒有多大成就,而這種單腿走路對于企業(yè)發(fā)展十分不利。為此,海信決策者才考慮到并購科龍,其主要目的是看中了科龍空調與容聲冰箱的市場地位,從而借其勢,打造出海信彩電、科龍空調、容聲冰箱三駕馬車的產品戰(zhàn)略格局。但想法與實際總是相違背,直到今日,其想法還是沒有實現(xiàn),并且越來越偏離初衷。據(jù)互聯(lián)網消費調研中心(ZDC)數(shù)據(jù)顯示:在空調與冰箱品牌關注排名表上,科龍空調已經淪落到第13位了,就連曾經蟬連冠軍的容聲冰箱也掉到第8位,可以說科龍的江湖地位是逐漸江河日下。
自2005年9月,海信集團入主科龍后,立即派駐了湯業(yè)國、蘇玉濤、張明、肖建林和石永昌等五人趕赴順德。按照海信集團的構想,由他們負責拯救科龍,希望擺脫原有的財務及業(yè)務狀況,進而完成對科龍的后續(xù)重組整合。然而他們并沒有給科龍帶來生機。2006年7至9月,科龍?zhí)潛p1183萬元,當年前三季度累計虧損4756萬元。 而在經歷了2007年業(yè)績的短暫回暖后,2008年科龍再度陷入利潤增長乏力的狀態(tài)。據(jù)海信科龍今年的三季報顯示,該公司今年7月至9月凈利潤虧損2055萬元,每股凈資產約為-0.72元。前三季度利潤同比下滑達到59%(今年上半年業(yè)績同比下滑將近40%)。而擺在海信面前的另一種難題,自2005年9月,海信集團入主科龍后,到2007年3月底,海信與科龍的資產重組才塵埃落定。并且在重組中,遭遇的情況則要復雜得多,前期被質疑為“蛇吞象”,而且,給質疑者以借口的是,收購程序進展一直比較緩慢,到股權過戶居然用了17個月。隨著整合的深入,質疑更是觸及到了并購的每一個細節(jié),“賣地求存”、“變相清理庫存”、“業(yè)績有隱情”、“人才大批流失”等等說法不一而足,海信科龍的前景,一度認為“變數(shù)頗多”。
公司的業(yè)績,往往是評價企業(yè)并購成功與否的標桿,而同時,公司的業(yè)績也就成為回復質疑者最好的事實依據(jù)。但是面對著現(xiàn)今科龍現(xiàn)狀,我們在理解海信時,更重要的是當科龍空調與容聲冰箱,不能成為其三駕馬車中的兩駕馬車時,科龍又將何去何從,會不會真被那位百度貼吧的網友言中,“丟車保帥,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