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人們需求的增長,電子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手機、電腦、MP3……紛紛更新換代。電子廢棄物成為世界上數量增長最快的垃圾。可那些舊電腦、舊手機等電子廢棄物何去何從?該如何避免它們對環(huán)境的污染和破壞?市人大代表田立坤建議為規(guī)范電子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立法,以減少電子廢棄物對環(huán)境和人體健康的危害。
電子廢棄物也稱電子垃圾,主要包括各種廢舊電腦、電子通訊設備、電視機、電冰箱等以及被淘汰的精密電子儀器儀表等。電子廢棄物中含有塑料、重金屬、聚合鎳化聯苯(PBB)等多種有毒有害材料,如果處理不當,會對環(huán)境和人體健康構成嚴重的危害。
田立坤在調查中發(fā)現,目前哈爾濱市電子廢棄物的現狀可用“內憂”、“外患”兩個詞來概括。一般來說,國產家用電器的使用壽命電視為30000小時、冰箱為10年、洗衣機8年到9年。家用電器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進入百姓家庭,所以從現在起到未來幾年將出現一個淘汰電子廢棄物的高峰期;到2010年左右,手機的報廢高峰期也會到來。此外,一些發(fā)達國家向中國等發(fā)展中國家傾銷的電子產品也成為電子廢棄物的另一個主要來源。據有關部門測算,哈爾濱市每年大約產生上萬噸電子廢棄物,并以每年5%―8%的速度增長。其中電視機約15萬臺、電冰箱16萬臺,洗衣機12萬臺、電腦4萬臺、手機53萬只,廢舊電池難以計數。
不斷增加的電子廢棄物給環(huán)境保護工作提出了一個新的難題。目前上至國家下至地方,在電子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方面仍屬空白。哈爾濱市環(huán)保局、再生資源辦公室都坦言,由于國家在這方面沒有具體要求,因此處于無人監(jiān)管的局面。市民如果有電子廢棄物,往往同生活垃圾一起扔掉。偶爾有人回收舊家電也多是將可用零件拆下來,其余沒有利用價值的隨意丟棄。以打印機的墨盒為例,一般有兩種處理辦法:填埋或焚燒。但填埋會造成土地和地下水的污染,而焚燒也難以避免二惡英與汞的排放,還會產生大量飛灰粉塵污染空氣。據環(huán)保局固廢中心工作人員介紹,目前電子產品已成為固體廢料中遺留的最大的重金屬污染源。與此同時,這些污染源中還包括許多非常稀有的貴重金屬,如金、銀、鎳、鉻等,在資源日益短缺的今天,過快增長的電子垃圾如果得不到充分的循環(huán)利用,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據了解,目前國家正在制定一個關于電子廢棄物的管理辦法,有望在今年年底出臺。但田立坤認為,行政法規(guī)不同于國家頒布的法律,它只能用來應急、調整,而且各地方發(fā)展不平衡,行政法規(guī)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因此,建議專門立法規(guī)范電子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盡快明確政府、生產者和消費者在電子廢棄物處理中的責任與義務;呼吁更多的特別是在市場上占有領先地位的企業(yè),自覺地開展、延伸生產者責任的活動;建議政府加大對循環(huán)回收產業(yè)的扶持力度,使電子廢棄物循環(huán)利用成為時代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