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覺得渾身乏力工作沒效率?睡多久對自己最合適?測試心率等身體信息一定要請假去醫(yī)院排隊嗎……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已經顯現。
如今,手持一部智能手機,外加一些細微的傳感器,就可以實時“跟蹤”自己身體各項生理功能指標。一些健美者、科技傳道者、技術發(fā)燒友、疾病患者已經開始引領潮流:隨時隨地“跟蹤自己”。
概念
隨時隨地跟蹤自我
蓋里·沃爾夫是科技雜志《連線》的編輯,他和前同事凱文·凱利一起發(fā)起了“自我跟蹤”運動。
“自我跟蹤”就是將人體的信息,主要是生理信息用先進技術記錄下來,并隨時查看。沃爾夫說,人們對自我量化跟蹤的興趣越來越高。人們會在微博上跟蹤自己吃過的食物,在iPhone上更新孩子換尿布的次數,他們會在網絡上詳細記錄下每天的花費、情緒、癥狀和治療等信息。
“一些技術現實驅使人們改變了生活習慣,”沃爾夫說,“智能手機的崛起和流行,數據儲存量和處理能力的指數倍進步,以及人體生物識別感應器的顯著進步……”
2010年,蓋里·沃爾夫在TED大會上這么介紹他演講當日的個人“跟蹤”過程:當天,沃爾夫00:45入睡,早上6:10起床,夜里醒來一次;心律每分鐘61次,血壓為127/74。沃爾夫前一天運動時間為零,因此,沒有計算運動時最大心律;他喝了600毫克的咖啡因,酒精攝入為零。
如今,“自我跟蹤”已經成為一個網站,給用戶提供了包括健身、飲食、目標、健康、醫(yī)療、情緒等數百種應用程序,而它只是一場跟蹤自我的龐大運動潮流中的一個團體,用技術跟蹤自己的身體,這正在技術宅男、健身愛好者、慢性病患者等群體中迅速流行起來。
應用
酷技術不為人知
“自我跟蹤”的概念并非首次出現。但是今天,智能手機功能日益強大,“自我跟蹤”已經迅速滲透到更大的人群身上。
一些“自我跟蹤”的技術已經十分熟悉,比如通過壓力傳感器,記錄人體步速和行走距離的耐克人體跑鞋;一些智能手機用戶已經開始使用關于卡路里攝取、脂肪消耗、步行速度等方面的應用程序了。
但仍有一些很酷的“自我跟蹤”技術不為人知。一些應用程序,可以把人“拆解”成各類數據,變成電腦或智能手機中的各類文件。
比如,應用程序“Alohar”可以通過感應用戶移動的速度來判斷用戶在步行、滑板、騎車、開車還是坐飛機,同時,GPS和內置時鐘可以精確測定用戶何時在何地、一天工作了多少時間。通過光感應和溫度感應,這款應用程序還可以感知用戶在室內還是室外。當用戶的速度突然急速下降到零時,程序會判斷用戶可能發(fā)生了車禍,這時程序會自動撥打求救電話,告之用戶所在的位置。
原理
微小感應器作用大
大部分“自我追蹤”應用程序是對生理指標的記錄,這類應用程序主要靠感應器來實現其功能。消費者并不愿意攜帶龐大的感應裝置,因此,這些感應器都有著一個特點:微小不起眼。
去年,在硅谷召開的首屆“自我跟蹤”大會上,400多名黑客、程序員、設計員、工程師、醫(yī)療人員會聚一堂,展示各類和健康有關的技術,這些五花八門的感應器或鑲在牙刷上,或暗藏在水杯中,或嵌在寵物狗的皮帶中,一個比一個不起眼。
一款名叫Basis的心律感應器可以裝在手表中,為用戶提供實時的心律分析數據。這些數據可以和用戶的在線工作表同步,進而告訴用戶:當他參加會議或赴約會時,他的心律情況。
睡眠記錄器Zeo依靠一條類似束發(fā)帶的金屬條傳感器,可以感應用戶處于深度睡眠、淺度睡眠還是極深度睡眠,設備還可以在最佳時間叫醒用戶。
用戶的睡眠記錄會自動上傳到電腦或智能手機,讓用戶可以查看自己的睡眠是否受到光、天氣等環(huán)境的影響。這種設備以前只有醫(yī)生才會購買,現在,任何用戶只要花199美元就可以買到。
一款帶有GPS接收器的哮喘跟蹤器可以連接到智能手機,當患者哮喘時,設備可以記錄病發(fā)的時間和地點,令患者了解病情和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
蘋果公司設計的一款專利耳機,可以獲取用戶的血氧含量、心律和體溫。
沃爾夫說,這些采集數據的新工具指向外界時,就像窗戶,可以幫助用戶了解外部世界;面向內部時,就是一面鏡子,幫助用戶發(fā)現自我、認識自我。
前景
或引發(fā)醫(yī)學變革
隨著技術的發(fā)展,無論是健身愛好者、減肥者,還是工作壓力大的亞健康人士、慢性病患者,都可以從“自我跟蹤”技術中獲益。“自我跟蹤”不僅可以改變用戶的生活,對于醫(yī)學界來說,也可能是一場巨大的變革。
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所長、心血管學家埃里克·特普爾說,攜帶一些測試關鍵身體指標的感應器,可以給用戶帶來意外的驚喜。比如,今天人們已經可以測血壓、心律等指數,未來,人們可能通過“自我跟蹤”技術來測量頭痛、疲憊等與人們健康息息相關的數據。
富士通實驗室科學家大衛(wèi)·馬爾維特說,今后患者如果可以利用“自我跟蹤”技術,他們的心電圖信息可以隨時采集,醫(yī)生就可以對用戶進行在線象棋游戲時的心律進行分析,發(fā)現用戶心律變化與情緒之間的細微聯系,而這些都是以往在醫(yī)院無法測出的。
馬爾維特說,“用戶心理狀態(tài)變化時所看到的生理變化更為真實,在日常生活中測量壓力比在醫(yī)院里靜靜站著測量的結果更加有用。”
一些熱衷于跟蹤自己的慢性病患者,也開始聯起手來。比如,偏頭痛病患者亞歷山大·卡爾麥克發(fā)起了“一起治療”的社交網絡,讓患者們列出自己的癥狀,所接受的治療,以及各自的結果?;颊咦栽笇?ldquo;跟蹤”自己的信息共享,大家一起來尋找治病的各種經驗,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更多醫(yī)療電子信息請關注:21ic醫(yī)療電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