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集團入股夏普案,由於投資金額高達669億日元,約新臺幣249億元,且鴻海以每股550日元溢價入股後,受到景氣與產業(yè)影響,夏普股價未見起色,并曾失守400日元大關,6月下旬略見反彈,才又站回400日元之上。而法人對於鴻海如何認列夏普這筆投資損益,先前已有諸多揣測,而鴻海趁端午節(jié)主動公布集團帳面虧損約新臺幣64.03億元,也頗有主動「釋疑」,營造第2季「利空出盡」意味,至於法人買不買帳,將透過鴻海的股價表現(xiàn)給答案!
先前夏普股價跌破400日元大關時,法人圈對鴻海恐需認列的虧損,提出多種估算版本,但均未獲鴻海回應。原來鴻海雖早在3月27日就公布這項投資案,但雙方簽約日期為6月8日,先前在夏普股價跌破400日元時,鴻海尚未與夏普正式簽訂取得股權合約,交易尚未完成,自然也無從估算損益。
而鴻海與夏普簽訂股權交易的基準日為6月8日,雖然鴻海將於7月間才完成交割,也就是到目前為止,鴻海入股夏普這筆交易,鴻海尚未正式付款,不過依照會計帳原則,鴻海第2季的財報中,仍需依照夏普的股價,認列這筆投資損益。而以夏普上周收盤價425日元估算,鴻海這筆投資虧損達22.7%,因此這筆尚未交割的股權交易,卻必須在鴻海集團第2季財報的帳面上,共造成新臺幣64.03億元虧損。
鴻海透過入股夏普,加上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個人入股夏普10代廠,取得在面板領域技術領先優(yōu)勢,依照郭臺銘的規(guī)劃,夏普10代廠量產60寸以上到90寸超大尺寸面板技術,7月正式接手營運後,10月中秋節(jié)前後,鴻海即可以「一條龍」模式,讓夏普超大尺寸面板與液晶電視同步在臺灣、大陸上市,而在郭臺銘的布局中,也是超越「高麗棒子」最重要的一步棋。
以鴻海的營運來看,法人多認下半年將優(yōu)於上半年,尤其是下半年蘋果iPhone 5、iTV等新品如順利上市,對鴻海業(yè)績將帶來極大的挹注,第2季以本業(yè)來看,原本就是鴻海今年的相對低檔,加上第2季認列夏普帳面虧損,已把「基期」壓低,第3季隨本業(yè)升溫,夏普新品上市,股價只要高於第2季的收盤價,鴻海帳面虧損也將可回沖,確實有「利空出盡」意味。
且鴻海集團公布的投資夏普帳面虧損數(shù)字,也因夏普股價6月下旬略見反彈,略低於外資法人原先預期。不過鴻海這項營造「利空出盡」的用意,是否能獲得法人慧眼,對鴻海前景看法與郭臺銘一樣有信心,或是如郭臺銘所言,在歐債風暴下,外資仍得迫不得已續(xù)砍鴻海,回去「救駕」,透過股價表現(xiàn)將可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