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巨額投資未見回報 OLED已到“門口”
屏幕可以彎曲、折疊的手機,像紙一樣薄的電視機屏幕;白天時透明的窗戶能讓光線照射進來,晚上則變成一種光源;導航資訊能藉著汽車擋風玻璃播放。這些未來電子產品的美妙之處,要歸功于OLED。
就在國內彩電產業(yè)疲于奔命、在液晶由CCFL向LED轉型時,這項被稱為“液晶顯示器的替代者”的技術又開始了大踏步產業(yè)化進程。
雖然國內廠商一改以往等技術成熟后再切入市場的習慣做法,但與國外競爭對手相比,它們在新技術的產業(yè)化方面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如今,三星已經把目光放在了55寸大尺寸機型的規(guī)劃上,LG,索尼均在OLED上有大動作。
來自調查機構DisplaySearch的研究報告顯示,OLED電視未來幾年的增長率將維持在300%以上,其超越液晶電視的速度可能要比液晶電視替代CRT的速度更快。
值得玩味的是,對于國內廠商來說,真正隱憂的可能是面臨如何在液晶時代兼顧新顯示技術發(fā)展的重大考驗。目前,國內彩電產業(yè)為突破在上游液晶屏方面受制于人的局面,正嘗試建立自己的液晶面板生產線,一旦OLED替代趨勢不斷加快,這些投資將面臨難以收回成本的尷尬;如果現在就投入OLED產業(yè)的研發(fā)和產業(yè)化,有限的資源能否足以應對眼下液晶時代的競爭壓力?
突破落后者角色
在全球顯示技術發(fā)展過程中,本土企業(yè)在之前的CRT和液晶技術發(fā)展早期未能及時跟進,最終只能扮演產業(yè)鏈上利潤較低的制造和代工角色,導致在外資品牌發(fā)起價格戰(zhàn)的時候,國產品牌只能被動面對外資企業(yè)的圍剿。
“就消費電子行業(yè)的企業(yè)來說,做好企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必須要擁有產品的定義權,產品定義權不僅僅是價格,相當于對產品核心技術、應用專利、產品的關鍵器件、核心部件的掌控和研發(fā)制造。也就是企業(yè)必須要擁有在消費電子領域全產業(yè)鏈、一體化的產業(yè)構架和技術支撐,如果沒有這個做保障的話,企業(yè)只能成為一個簡單的制造工廠,那么你的企業(yè)永遠是做最低端的,最末端的,也沒有進一步升值空間,”長虹集團企劃部部長、新聞發(fā)言人劉海中表示。
技術研發(fā)上的前瞻使得外資企業(yè)在OLED領域同樣走在了前面。美國的柯達、日本的索尼、先鋒,以及韓國的三星、LG等21家企業(yè)早在2004年就實現了中小尺寸OLED面板的量產,而且開始將其廣泛應用于手機、MP4、汽車電子等領域。
DisplaySearch數據顯示,2009年全球OLED面板出貨金額達8億2千6百萬美元,韓國的三星、臺灣的錸寶和日本先鋒分別位列OLED面板出貨金額的前三位。其中三星主導著全球中小尺寸 OLED顯示屏市場,市場份額超過95%。
而現在全球OLED市場正處于由產業(yè)化初期向中期邁進階段,市場形勢類似2000年左右液晶產業(yè)發(fā)展情形。為了避免重蹈在液晶時代的覆轍,國內企業(yè)已開始在OLED產業(yè)方面進行布局。
一般來說,OLED分為主動矩陣(AMOLED)與被動矩陣(PMOLED)兩種,PMOLED是早期OLED的主要技術,具備省電的優(yōu)點,但反應較慢,且無法做到較大的尺寸,這樣的特性適合照明應用;AMOLED則因為反應快速,非常適合應用于顯示裝置,被視為是未來取代液晶技術的不二之選。
天馬電子改造 4.5 代AMOLED 線和維信諾的AMOLED 生產線預計將于2012 年量產。長虹集團的子公司虹視已于2009 年12 月啟動AMOLED 中試線建設,自主掌握業(yè)內領先的金屬誘導低溫多晶硅部分關鍵技術,已成功開發(fā)出2.6~7.6 寸的AMOLED 樣品。
創(chuàng)維集團旗下的新視界光電科技則選擇了TFT基板作為產業(yè)切入口,已經自主設計開發(fā)出像素為128×128、320×240、640×480三個系列產品,滿足中小尺寸AMOLED的需要。
可見,國內的AMOLED 產業(yè)發(fā)展基本上與國外同步,量產時間差距估計在1 年以內。這說明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產業(yè)化進程并未卡殼,這與液晶不同。
另外,由于 AMOLED 面板生產線的初始投資較大、折舊期較長,同時存在1-2年的產能爬坡期,因此先投產的企業(yè)將率先折舊完畢,并及早度過產能爬坡期,在和后進入產業(yè)的企業(yè)的競爭中,就可以獲得巨大的成本優(yōu)勢。
“預計AMOLED的市場起步期也有5年左右,2013年將進入高速成長期,”東方證券軍工電子行業(yè)首席分析師陳剛認為,目前手機常用的3.7寸AMOLED 面板的采購價格在200 元以上,而生產成本僅50 元左右,毛利率高達75%,遠遠高于TFT 面板20%-30%的毛利率,即使到2012年降價50%,毛利率估計也在50%以上。同時目前很多手機廠商正是因為三星一家獨大導致供應鏈斷貨的危險過高,才對采用AMOLED 持觀望態(tài)度,按照目前的投產進度,預計今年將有5-6 家廠商可以供應AMOLED,相信屆時下游手機行業(yè)可能對AMOLED 的需求會有爆發(fā)式的增長,市場預計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tài),因此初期參與的廠商將都可能獲得高額的回報。
換代提速帶來的尷尬
然而,OLED技術也有風險。
由于目前LTPS 技術最高只應用到4.5 代TFT 生產線上,雖然4.5 代生產線最高可切割20寸的面板,但是切割中小尺寸經濟性較差,因此當前AMOLED 主要應用在7寸以下的面板,LTPS技術主要在生產線世代上的局限限制了AMOLED 向更大尺寸發(fā)展。加上真空蒸鍍工藝在制造更大尺寸的面板時面臨蒸鍍面積不均勻、材料使用率較低等問題,因此尺寸越大,OLED電視的成本也越呈幾何級數增加。
目前本土廠商投資的OLED顯示屏主要集中在中小尺寸,主要應用于手機和智能終端上,大尺寸的OLED顯示屏暫時還難以突破。而三星和LG已積極導入可量產出最符合經濟切割率的32、21.5英寸OLED電視的5.5代面板線,其擴大領先差距的戰(zhàn)略意圖十分明顯。
劉海中表示,“由于規(guī)?;淮?,技術形態(tài)、技術費用還有待進一步完善,OLED要真正實現全產業(yè)化,存在著成本問題。”以索尼為例,2004年其首次量產小型號、全色彩的OLED面板,然而由于一直沒有找到降低成本的解決方案,近年逐漸放緩了研發(fā)步伐。
除了價格因素外,OLED替代液晶電視的速度也讓本土廠商進退維谷。
DisplaySearch中國區(qū)市場總監(jiān)張兵認為,由于三星、索尼、夏普、松下目前都有自己的大尺寸液晶屏或等離子屏生產線,這些液晶面板工廠的成本回收很多需要5-8年的時間,在液晶或等離子面板前期投資未能收回的情況下,這些巨頭顯然不愿意看到OLED過快地取代液晶電視。[!--empirenews.page--]
對國內企業(yè)而言,這可能導致兩種情況的發(fā)生:一是如果它們現在將有限的資源導向OLED的研究和產業(yè)化傾斜,可能會失去在液晶領域的話語權;二是近幾年來,為改變上游資源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不少本土彩電廠商正努力建立自己的液晶面板生產線,倘若OLED替代趨勢突然加強,這些投資或面臨血本無歸的尷尬。
讓人心驚膽戰(zhàn)的風險使得一部分廠商采取相對保險的做法。創(chuàng)維內部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盡管創(chuàng)維介入OLED領域還處于中試階段,也有考慮建設OLED面板線,“但必須等到技術成熟,工藝突破,創(chuàng)維再來考慮面板線是全部自己做還是尋求合作伙伴一起建設。”由于重新建置1條AMOLED產線設備的投資金額,與TFT-LCD液晶面板產線不相上下,成本很高,像創(chuàng)維這樣的廠商實際上是利用現有低溫多晶硅LTPS制程來切入,以大幅降低產線建置成本。
據京東方董事長王東升介紹,因為AMOLED與TFT-LCD生產工藝有70%是相通的,AMOLED需要在TFT基礎上發(fā)展。AMOLED包括陣列、涂覆發(fā)光材料、模組,原來投資在TFT-LCD陣列和模組部分的設備可以保留,彩膜和成盒部分的設備還可用來投資做觸控技術或者是其他技術。所以只要AMOLED技術成熟,現有的TFT-LCD產線都可以改造成AMOLED產線。
正如創(chuàng)維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學斌所說,“我們不可能為了未來,放棄現在。”未來的幾年里,電視市場還是液晶的天下?;蛟S技術路線的爭執(zhí),最終要回到由需求端來最后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