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市場向廣播電視網拋出了繡球。
7月10日,在北京召開的第五屆國際互聯網研討會上傳出了信息
產業(yè)部準備將“電信市場向廣電網單邊開放”的消息。信息產業(yè)部對兩大陣營資產的戰(zhàn)略性重組,
必將在電信和廣電信息產業(yè)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結合“三網互聯”(并非三網合一)、對稱準入
的必然趨勢,國家信息產業(yè)部的這一舉措無疑是在新經濟時期能令廣電人為之激動并且可以兌現的
政策資本。多年來一直徘徊在電信市場大門外的廣電人現在應該有入門的良好感覺了。
去年我國廣電系統總收入只有267億元,與電信行業(yè)1740億元的
總收入額相比,相去甚遠。有關人士分析,廣電進入電信市場可以在近期內為其創(chuàng)收700億元,使
其年收入達到1000億元。
北京申奧的成功,政府要購買大量通信系統,這將為市場注入約
200億元的“乘數型”投資。巨大的市場誘惑,促使眾多投資者不惜巨額前期投資搶先進入這一市
場。有限的資金,在相互對沖的業(yè)務市場中建立著屬于自己的營運環(huán)境,重復承擔著社會或市場的
相同的責任。社會化的環(huán)境體系,被多家基礎網絡運營商所疊加,幾乎進入了完全競爭狀態(tài)。廣電
網也不例外。
廣電是否有能力應對商業(yè)化運作的電信市場?
電信從一誕生就進入了商業(yè)化運營體系。安裝電話、打電話需要
支付費用,這一概念早已在目標用戶群中確立了應有的地位。
廣播電視則不然。廣電從誕生開始就是以一種社會公益性事業(yè)的
形象出現的,在其受眾群中確立的是無需支付的觀念。如果要改變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除了培育
市場的努力外,還需要有市場化的運作體系來配合。這筆費用是必須支付的后臺成本,將決定前臺
企業(yè)運營的成敗。然而,廣播電視系統多年來以事業(yè)化的運營模式經營企業(yè),結果使盈利出現泡
沫、隱性成本劇增,未折舊的資產的凈值以及可營運資產額在總資產中的比例嚴重失衡。加上由廣
電商譽所兌換的流動資金的成本,幾乎使大部分廣播電視系統都陷入了資金稀缺的困境。
開展電信業(yè)務,建立相應的市場運行體系,需要資金的支撐。原
始積累的欠缺,使廣播電視網如今在做投資決策時陷入了“囚徒困境”。擺在廣電面前有兩條路:
一是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發(fā)展內容業(yè)務,并利用電信所提供的環(huán)境以“甲方”的身份與電信共筑多贏的
市場格局;二是用自己的弱勢與電信的強項對峙,以廣電本來就短缺的資本換取低效用的弱項成
本。兩條路到底哪一條走得通,不言而喻。
廣電與電信都有良好的商譽。一個在基礎電信業(yè)務領域中已經占
據了有替代而無競爭的絕對壟斷地位,另一個則是在“喉舌”領域以公益形象出現的“欽差大
臣”。依靠差異的用戶定位(而非市場定位),雙方已在目標用戶中建立起了相互依賴、差異發(fā)展
的關系。但是,隨著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這一局面正被逐漸打破。電信寬帶網技術
的不斷涌現,使一直處于絕對壟斷地位的廣播電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
隨著技術的推陳出新,兩網間出現業(yè)務重疊似乎已不可避免。眾
多廣播電視系統的運營商都躍躍欲試地想進入這一“金子鋪就”的市場。然而,兩者間機會成本的
巨大差異,必將導致雙方進行激烈的競爭和業(yè)務對沖。雙方的優(yōu)勢能否在這一競爭格局中體現,直
接決定了最終結果是重復建設還是優(yōu)勢互補。
線路改造的尷尬
為了滿足信息時代用戶對廣播電視信息量的需求,廣播電視網雙
向改造如火如荼。廣電網的網絡結構是光纜加銅軸電纜,即所謂的HFC網。大部分接入網采用的是
單向電路結構。簡單地講,就是有線電視臺播出節(jié)目,觀眾只能選擇不同的頻道,但無法選擇節(jié)目
本身。雖然現在已經有了VOD點播系統,但它與電信級的信息傳輸不可同日而語。況且,我國現在
的VOD只能算是一種準VOD形式,即NVOD,離真正互動的信息交換還相去甚遠。所以有線電視網要
經營基礎電信業(yè)務,就必須對其網絡進行雙向改造,改變其廣播性質的信息傳輸物理網結構。
現在有線電視的銅軸電纜帶寬已經達到550Mbps以上,與電信最
新推出的ADSL只有1.5Mbps傳輸能力的情況相比,確實具有明顯的帶寬優(yōu)勢。但事實上,廣電的銅
軸電纜是多用戶共享通道的結構,即隨著用戶的增加而相應減少其可利用帶寬。這與電信ADSL用
戶獨享1.5Mbps帶寬的情況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在廣電網正常電視節(jié)目傳輸的同時實現話音和其他
可擴展的多功能業(yè)務的高效傳送,并且要保證不發(fā)生信息流的沖突和堵塞,所要做的網絡改造工程
任務艱巨、技術復雜,在目前技術條件和網絡運營體制上尚有難以逾越的溝壑。
另一方面,我國有線電視網絡是分散的,按地區(qū)自成體系。如何
有效地整合這些區(qū)域性的網絡資源并實現使其網網互聯、信息源共享,這在目前的廣電網絡產權、
運營體制下更是一個難題。
實際上,不同的有線電視網完全可以通過獨立接入因特網而實現
聯網。電信業(yè)務的話音傳輸則不然,它首先需要有一個統一的同級聯網。如果廣電希望在實現這個
目的的同時又要繞開電信的網絡,那無疑等于重建一個電信的全域基礎網。所以,今天在廣電網上
投資用于電信業(yè)務的弱勢運營設施,無疑是極大的浪費。
公司化改造的成本
我國的有線電視網絡被上千個投資主體控制著,各地政府都做著
相同的圈地斂財“夢”。大量的干線網或骨干網基礎網絡設施投資,使系統內資本運營成本迅速膨
脹。本來就缺少流動資金的廣電系統發(fā)展進程中的負擔又因此加重了。廣電的優(yōu)勢項目——寬帶信
息服務因缺少資金而陷入了發(fā)展困境。電信市場開放以來,有些地區(qū)的廣電網還不同程度地引入了
多元或間接的外資。利益主體的千差萬別使各方面的關系很難協調,這使實現在政企分開、網臺分
離的基礎上的公司化改造困難重重,全國性的廣播電視網絡傳輸公司也因此遲遲無法掛牌成立。
對于一個全國性質的電信信息傳輸網絡運作主體——廣電總局網[!--empirenews.page--]
絡中心來講,它所涉及的不僅僅是國家的政治安全,還牽涉到巨大的社會經濟成本。因而,為了避
免各種形式的機構掣肘和部門扯皮所形成的社會交易成本,統一、垂直、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是必
要的。顯然,我國廣電目前的實際情況距離這個目標還相去甚遠,它完全不同于鐵通和電通長期以
來形成的那種接近半軍事化的產權管理體制。所以,廣電要適應電信市場的運行要求,必須進行相
應的機構改革,這就涉及到錯綜復雜的利益協調。
錢從何來?
可見,廣電要進入電信市場,其網絡的雙向改造成本和公司化改
造成本必須通過龐大的資金投入解決。這筆錢從何而來?無外乎以下幾個來源:
1. 上市融資和企業(yè)債券融資
但是,如此巨大的資金需求、如此高預期的資金成本,資本市場
能否消化?更何況廣電的競爭對手是具備先進的電信網絡、高效的管理體制、完善的市場營銷運作
手段的中國電信。這可能對廣大投資者的投資熱情產生消極的影響。
2. 財政撥款
這種做法不僅違反了公司化改造的初衷,而且讓國家財政長期維
持巨額事業(yè)性投入也不現實。
3. 銀行貸款,負債經營
在我國銀行業(yè)普遍存在大量不良債務的背景下,銀行肯定會考慮
資金的機會成本和風險概率等成本因素。銀行就此提供權益性貸款的興趣并不大。
4. 私募或投資母體的關聯交易
很明顯,這等于又回到了老路上。這種做法只會使本來就已經錯
綜復雜的利益、產權格局更加復雜。
總之,缺少原始積累過程的廣電網改造是一個業(yè)務進入的戰(zhàn)略問
題??紤]到總體的規(guī)劃以及方方面面的利益溝通和協調問題,廣電要進入電信市場,必須得利用自
己的優(yōu)勢、利用已經實現了市場化和社會化的電信基礎設施網絡開展力所能及的業(yè)務,這并非權宜
之計。這一戰(zhàn)略的確定直接關系到廣播電視網絡能否健康發(fā)展,同時也是廣電、電信有望實現預期
的市場雙贏目標的關鍵。
目前,廣電已經在杭州等部分國內城市利用上海東華廣播電視網
絡公司建設的物理接入環(huán)境進入部分電信業(yè)務領域。絕大部分業(yè)務仍然局限在寬帶網接入服務上,
基本上并未顯現出較強的競爭優(yōu)勢。面對中國電信強大的話音傳送服務網絡,現在并無實質性電話
服務能力的廣電網絡,要想在電信服務領域一試身手,肯定不會一帆風順。
AT&T的前車之鑒
電信市場的開放和競爭是大勢所趨。但是,由于計算機技術發(fā)展
的不可預期性,對建立在計算機技術之上的電信產業(yè)的投資顯示出風險和利益不匹配的局面。這方
面其實是有前車之鑒的。
美國AT&T公司總裁米歇爾·阿姆斯特朗為了實現綜合電信業(yè)
務,決定斥資1000多億美元收購電視通信公司和第一媒體公司,意欲建成交互式的雙向傳輸服務
網。然而龐大的改造工程和巨額的投資幾乎搞垮了AT&T,最終迫使阿氏宣布將AT&T拆分為無
線、寬帶、客戶服務和光纖公司四個部分。強大的電信公司意欲主動整合市場,結果卻落得如此悲
慘下場。這給了我們一個警示: 實現廣電網絡與電信網絡的交融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完成這一
過程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和統一的規(guī)劃、統一的步驟、統一的管理、統一的協調。
廣電進入電信市場前景是廣闊的,但要講究進入的層面和聚焦的
市場——是與電信業(yè)務面對面競爭還是各自占據自己的優(yōu)勢市場,將直接關系到雙贏目標的實現可
能。
(摘自計算機世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