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在等待手機牌照取消的一天,好不容易國務院下發(fā)了相關文件,但
是信產部卻還是不肯放開。政策的反復讓我們感到心寒?!币晃粐鴥让駹I企業(yè)負責人對記者
說。按照WTO的要求?2005年我國必須要開放電信市場。雖然這是一個逐步開放的過程,但
是,既然國務院下發(fā)相關文件,等待牌照的廠商有理由要求信產部盡快執(zhí)行。可是,當他們
興沖沖趕往信產部的時候,卻不斷碰到釘子。
從1999年以后我國就停止向外資企業(yè)發(fā)放手機牌照,到目前為止在中國共有36
家企業(yè)擁有49張手機牌照(其中GSM手機牌照30張,CDMA手機牌照19張)。然而目前國內實際
生產的手機廠商超過100家,他們高價收購或者與這些擁有牌照的企業(yè)合資取得生產銷售手
機的合法身份,更多的企業(yè)則向它們借牌或帖牌來生產手機。而在這些擁有牌照的企業(yè)中自
己進行生產、推廣和服務的只有十幾家,甚至有的廠商連一條自己的生產線都沒有。
據了解?目前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限制外資和民營企業(yè)在本國進行手機生產銷售
的國家只剩中國一個國家了。手機牌照的放開標志著在中國長達六年的手機牌照時代的結
束。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的手機銷售量已經占到全世界的50%,中國手機牌照時代的結束也
必將給全世界的手機生產銷售市場帶來巨大的沖擊。
然而就在這新舊時代交替的時候,我們也清清楚楚的看到兩大勢力的最后交
鋒。圍繞手機牌照放還是不放的問題,國務院和信產部——一個是文件的發(fā)布者一個是執(zhí)行
者——各執(zhí)一詞。
在此背后,則存在著放與不放的兩大陣營,在希望放開牌照的陣營中有:沒有
牌照的手機生產企業(yè)如創(chuàng)維、奧克斯、清華紫光和明 等廠商以及手機配套企業(yè)等下游供應
商,還有希望市場充分競爭的消費者;而在不愿意放開的這一方主要是已經擁有牌照的企
業(yè),尤其是那些靠借牌得以生存的企業(yè),例如中電通信。
信產部叫板國務院?
為了逐步取消與WTO相抵觸的一系列法規(guī)政策,其中包括99年頒布的設立手機
準入機制的5號文件?國務院于近期出臺了相關的412號和62號文件。牌照準入制度即將取消
最早的征兆出現在今年6月29日下發(fā)的《國務院對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設定行政許可的
決定》?第412號文件?里,文中表示:“根據對現行行業(y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決定,國務院
將對所屬審批項目進行清理。”而清理的結果是,根據412文件詳細列出的“確需保留的行
政審批項目目錄”,在涉及“通信、電子投資項目”的立項審批時,明確提出“不包括移動
通信類產品”。文件的正式實施日期為7月1日,而7月1號也正是我國行政許可法開始實施的
日子。國務院的意思很明確,從此企業(yè)進入手機行業(yè)將不再需要行政審批。據了解,更為明
確的訊息來自國務院辦公廳8月23日發(fā)抵各地方人民政府的國辦發(fā)(2004)62號文件。名為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保留部分非行政許可審批項目的通知》出臺的時間是8月2日。據悉在附
件中公布的211項保留項目中,涉及信產部審批的只有第97項,“主導電信企業(yè)規(guī)劃備
案”,并沒有涉及手機生產的項目。手機廠商對這兩個文件的理解是:移動通信類產品的立
項投資從此就不在屬于行政審批項目,而且將不需要非行政審批。那么1998年12月31日,信
息產業(yè)部和原國家計委聯合發(fā)出的《關于加快移動通信產業(yè)發(fā)展的若干意見》,即“5號文
件”中的關于在國內生產和銷售手機必須經過信息產業(yè)部的批準和1999年起信息產業(yè)部停止
對外資手機生產牌照發(fā)放的規(guī)定就不再有效。
對此,眾多等待牌照的廠商歡呼雀躍,紛紛遷往信產部要求獲準合法的生產銷
售手機身份??墒窃趪鴦赵合嚓P法規(guī)出臺以后,信產部并沒有馬上出臺相關的規(guī)定措施,信
產部有關人員表示:“審批放開并不意味徹底取消牌照。手機牌照的行政審批歸屬問題并沒
有最終定性,信息產業(yè)部至少在目前不會放開手機牌照。”在國務院下發(fā)了有關取消手機牌
照準入制度的有關文件之后,幾個月的時間過去了,一切還是維持原狀。
近日信產部有關負責人表示:5號文件的修改問題涉及多個部委之間的行政協
作,并非信息產業(yè)部可以獨立操作。信息產業(yè)部已經從7月份開始了解現有封閉牌照政策對
產業(yè)造成的具體影響。目前,該工作正在進行當中。但據知情人士介紹,至少在今年年初信
產部就已經暗示相關企業(yè)手機市場很快將放開,牌照的限制即將取消。那么至少從那時起信
產部就已經開始著手準備市場放開以后的后續(xù)工作了。
面對國務院和手機廠商們的雙重壓力,信產部為什么遲遲不愿意放開手機牌照
呢?
據某手機企業(yè)負責人介紹,向擁有牌照的廠商借牌生產的代價是每部手機需向
對方支付50-100元人民幣。如果一個手機廠年產為1000萬部的話,那么擁有牌照的廠商每年
的凈收入就將達到5億到10億。而100多家無牌照手機廠商向不到40家的廠商借牌,這樣算下
來平均3家廠商將共同擁有一張手機牌照,那么這些牌照擁有者一年的提留費將達到15億到
30億。奧克斯集團發(fā)展策劃部部長黃江偉告訴記者:由于沒有牌照我們將手機部門原本1000
萬部的設計產能減少很多,即使是這樣我們每年的牌照轉租費還是達到幾千萬。
據了解,大多數沒有牌照的手機廠商每年為此都要支付少則幾百萬多則上億的
牌照轉租費。據悉,僅向中國電子信息產業(yè)?CEC?集團旗下的中電通信借牌的企業(yè)就有多普
達通訊公司、神達公司、深圳宇龍公司、臺灣上奇科技以及清華紫光等多家企業(yè)。
其中一個引人注意的部分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yè)?CEC?集團是在原來電子工業(yè)
部基礎上組建的,信息產業(yè)部就是由原電子部和原郵電部合并組建而成,電子工業(yè)部撤消
后,信息產業(yè)部成立CEC并將原電子工業(yè)部旗下個企業(yè)統一劃到此處管理。由此可見,CEC與[!--empirenews.page--]
信息產業(yè)部關系之密切。而CEC共有四張手機牌照,一家是廈新電子;另外一家是中原電子
集團,與日本NEC合作生產“NEC”手機,還有一家是合資企業(yè)飛利浦桑達通信,另一家就是
中電通信。它被業(yè)界喻為“專業(yè)借牌人”。
聯想在2002年采用合資吸收的形式以9000萬元占60%股份的高價買下了廈華手
機牌照,2004年2月廣東僑興環(huán)球斥資3.2億元比凈資產溢價70%的代價收購中電通迅,臺灣
手機廠商明 電通今年3月與中電通信CECT合資(明 控股51%、中電通信49%)從而曲線進入內
地手機市場。明基蘇州副總經理兼明 中電通信科技公司總經理黃漢洲時說:“我們等這個
牌照已經兩年了,最后還是選擇和中電合作的這種模式。我們只當這是買了一年的時間來了
解這個市場的狀況以及構建我們在內地市場的渠道?!迸惆檫@一切舉動的,是手機牌照擁有
者現金入袋的叮當聲。
原來,手機牌照背后隱藏存在著巨大的既得經濟利益。
等待反客為主
牌照的取消意味著以上相關利益的煙消云散。不僅如此,牌照取消之后,那些
曾經擁有牌照卻幾乎沒有生存能力的國有企業(yè)將怎樣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呢?據悉,信產部
在牌照放開之前將這些國有手機企業(yè)都作了妥善的安排。信產部內部有官員在這些企業(yè)負責
人面前暗示牌照放開可能會使一批擁有手機牌照的國有企業(yè)破產,由此可能會引發(fā)下崗以及
對地區(qū)經濟發(fā)展造成沖擊等負面影響。
基于以上認識,有業(yè)內人士猜測,信產部可能采取逐步放開的辦法,最快會在
十月份宣布放開手機牌照,十一月出臺手機產品相關審批規(guī)定,十二月接受申請,明年起正
式實施。
同時,信產部和發(fā)改委會采取有條件放開的方法,可能要求廠商要符合某些條
件才可以進入該行業(yè)。例如在規(guī)模上對出口量和產量做出一定的要求,或者要企業(yè)在主板、
芯片和軟件上具備一定的設計研發(fā)能力。
即使這樣,可能和那些希望以最快速度完全放開的企業(yè)的要求還有距離,但相
對于目前的狀況來說,那些等待牌照的企業(yè)已經很滿足了。
牌照完全不放開,最著急的就是那些民營的手機企業(yè),它們在前期投入巨資打
造研發(fā)基地和購買生產線無非是看好巨大的國內市場,如果市場的大門被一張牌照堵死,手
機牌照擁有者的那部分收入就是他們看得見的損失,同時也可能意味著之前所有的投入將付
之東流。對于臺資或外資企業(yè)來講,它們雖然也急切的盼望市場的放開,但畢竟它們在其他
地方還有可以獲利的市場,它們的損失會遠遠小于國內民營企業(yè),可以說它們有時間和資本
來等。而此刻的民營企業(yè)簡直有點孤注一擲的絕望,它們盼望牌照放開的焦灼心情簡直是無
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手機牌照不放開,等待牌照的手機廠商除了繳納牌照轉租費之外,還要繼續(xù)在
自己的手機上同時打上自己和對方的品牌。企業(yè)都不愿意對這樣的雙品牌手機進行宣傳,主
要原因據企業(yè)介紹這樣的合作本身就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礎上,從研發(fā)、生產到銷售主要的
投入都是由自己完成,最后還要宣傳別人的牌子?!斑@樣的廣告做好了我們都不清楚是在給
誰作宣傳?!币患沂謾C合資企業(yè)的負責人對記者說?!拔覀兊男麄鲝V告都做好了,但是現在
牌照又不放開了,這片子也不讓我們放。品牌是企業(yè)的生命線,現在這樣對我們產品的品牌
造成的沖擊絕不是用金錢可以衡量的?!币患覈鴥让駹I企業(yè)市場負責人說。“牌照放開以后
我們才能投入正常生產和銷售,如果還像現在這樣根本不可能盈利?!?br />
當然,半年的時間可能對挽救病入膏肓的國企并不起決定性作用。對于等待牌
照的企業(yè)來說,只要熬到最后,勝利就等到了一半。屆時,“牌照一旦取消,之前的合作就
意義全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知名手機企業(yè)負責人告訴記者:“信產部為了不讓這些
企業(yè)死掉,曾暗示我們對這些國有手機企業(yè)進行收購或者兼并,以保證他們的存活。很多資
金雄厚的企業(yè)也的確這樣做了。但是牌照制度取消之后的兩三個月,我們和它們的合作就會
徹底結束。取而代之的形式我們已經在一起討論過,它們會成為我們的客戶,我們還會向它
們供應我們的產品,之前大家共同建造的渠道也還會存在。”
業(yè)內人士認為,我國其實可以效仿國外通過入網等非關稅壁壘來保護國內的企
業(yè)的方法。日本和歐洲采用的是通過對國外手機產品進行嚴格的技術測試的方法來保護本國
的產品,另外也可以延長國外產品的測試時間,利用時間差來保證國產產品上市搶先占領市
場。
摘自《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