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76歲的“光纖之父”、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被宣布榮獲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時候,在美國硅谷一家為老人服務的健康中心主任帕克女士才知道,在這里治療的一位瘦弱而和氣的老人原來是一位非凡的科學家。
此次,高錕因為在“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于光學通信方面”做出了突破性成就而獲獎。遺憾的是,這位1933年出生于上海的華裔物理學家因為罹患輕度老年癡呆癥的原因,不能親自前去領獎。但他的成就,使得光纖網(wǎng)絡已經(jīng)遍布地球,架構出了當今信息網(wǎng)絡社會的基礎。
人類通訊模式的徹底改變
“光纖沒有銅,偷了也沒用。”分布在中國廣袤國土上的一些光纖網(wǎng)絡鋪設處的標語,幽默地注釋著高錕一生的成就。
高錕是第8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華裔科學家。早在1966年,高錕就在一篇《光頻率介質(zhì)纖維表面波導》論文中首次提出將玻璃纖維和光用于通訊的理論,他計算出如何使光在光導纖維中進行遠距離傳輸。
用他的理論為指導,就是以玻璃制造比頭發(fā)絲更細的光纖,取代用銅導線作為長距離的通訊線路。這個理論引起了世界通信技術的革命。
高錕提出的用玻璃代替銅線的大膽設想,許多人都認為匪夷所思。高錕為了尋找到?jīng)]有雜質(zhì)的玻璃,經(jīng)常去玻璃工廠和實驗室去討論玻璃的制法。后來,他克服了外界的不斷質(zhì)疑和種種困難,終于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光導纖維。
1981年,第一個光纖系統(tǒng)面世,纖細的光纖取代了體積龐大、造價昂貴的銅纜,此后改變?nèi)祟惿鐣幕ヂ?lián)網(wǎng)誕生,也以此為基礎而促成。人類資訊的傳輸方式再次經(jīng)歷了一場全球革命,高錕“光纖之父”之名由此傳遍世界。
因高錕的理論而生的產(chǎn)業(yè)龐大得無法估計,從光纖光纜的制造,到光纖網(wǎng)絡通信系統(tǒng);從通信網(wǎng)、電視網(wǎng)到互聯(lián)網(wǎng);從打網(wǎng)絡游戲到看高清電視,光纖是整個人類信息社會的基礎。它攜帶著各種信息數(shù)據(jù)傳遞向每一個方向,文本、音樂、圖片和視頻因此能在瞬間傳遍全球。
高錕曾經(jīng)自信地講過,光纖通訊1000年也不會被其他工具取代。
光網(wǎng)絡的鋪設正方興未艾??缭胶Q蠛统鞘虚g的銅纜已經(jīng)被光纜取代,但延伸到家庭的線路中,光纜的成本還與銅纜進行最后的“成本斗爭”。
“光進銅退”、“光纖到樓”、“光纖到戶”,目前不僅是中國三大運營商的重要發(fā)展目標,更是全球通信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趨勢。
2009年上半年,國內(nèi)光纖需求量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光纖需求國。Light Reading的最新報告數(shù)據(jù)顯示,盡管全球經(jīng)濟不景氣,2009年全球光纖用戶數(shù)增長率將超過32%,在今后幾年,該市場還將繼續(xù)以接近30%的速度增長,到2013年,全球光纖連接家庭將達到1.3億戶。
高錕是“光纖之父”,卻不曾取得光纖技術的專利權。他的夢想是讓光纖成本越來越低,希望未來的網(wǎng)絡用戶能夠免費上網(wǎng)。
天生科學家
高錕1933年出生于上海,祖籍金山,曾住在法租界。高錕祖父高吹萬是藏書家、詩人、書法家,叔叔高平子是天文學家,父親高君湘是有名的律師。
在富裕家庭出生的高錕喜歡玩猜謎、做模型,從小就對科學很有興趣,家中的三樓一直是高錕教授童年的實驗室。
他從小對化學很感興趣,他印象最深的一次實驗是用紅磷和氯酸鉀粉末混合,加上水并調(diào)成糊狀,用泥巴搓成彈丸。他把自制的“炸彈”扔下街頭,果然發(fā)生爆炸,幸好沒有傷到路人。
在他十幾歲的時候,高錕一家舉家遷往香港。之后他考入香港大學,但由于當時港大還未有電機工程系,他只好遠赴英國進修。大學畢業(yè)后,他進入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做工程師。高錕發(fā)明的專利權就屬于雇用他的英國公司。
高錕和夫人自今年夏天起定居于美國硅谷的一所公寓,他寓所的冰箱門上,貼著每天的安排,手工課、音樂課、網(wǎng)球等“鍛煉項目”基本上占據(jù)了高錕的大部分生活。
高錕曾說:“我心里覺得一個人有這樣子的好運,能夠做一件前所沒有的事情,而且做出來的影響是非常非常大的……我感覺很滿足。”
素有“光纖之父”之稱的華人科學家高錕(C114配圖)
相關新聞:
光纖之父高錕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66年提出原理
兩位前貝爾實驗室科學家摘取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Related相關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三位美國科學家,伊麗莎白·布萊克本、卡蘿爾·格雷德和杰克·紹斯塔克,憑借“發(fā)現(xiàn)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的”這一成果共同獲得這一殊榮。他們解決了一個生物學的重要課題,即染色體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是怎樣實現(xiàn)完全復制,同時染色體如何受到保護而不至于發(fā)生降解。三位科學家的發(fā)現(xiàn)是解開人類衰老、癌癥和干細胞等謎題的重要一環(huán),并將促使人們開發(fā)出潛在的新療法。
諾貝爾化學獎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也由三位科學家共同分享,他們是美國科學家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托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學家阿達·約納特。他們分別采用X射線晶體學方法,繪制出核糖體的三維模型,在原子層面上揭示了核糖體功能的機理。核糖體是生命細胞內(nèi)的蛋白質(zhì)生產(chǎn)者?,F(xiàn)在,這些模型已被用于研發(fā)新的抗生素、幫助減輕人類的病痛、拯救生命等方面。
諾貝爾文學獎
本屆文學獎由德國作家赫塔·穆勒獲得。穆勒出生于羅馬尼亞,1987年移民德國。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會稱其“專注于詩歌以及散文的率真,描寫了失業(yè)人群的生活圖景”。她的作品因多次對羅馬尼亞政府提出批評,而遭到羅馬尼亞當局的審查和刪減。代表作有《暴虐的探戈》等。這次中國本土作家再次無緣諾貝爾文學獎。
歷屆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
高錕
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錢永健
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崔琦
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朱棣文
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遠哲
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empirenews.page--]
丁肇中
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李政道、楊振寧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