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不甘寂寞的臺積電再度執(zhí)人之手。不過,這次不是英特爾,而是英特爾在移動互聯(lián)網市場的對手——英國ARM。
雙方表示,將在臺積電工藝平臺上擴展ARM一系列處理器以及物理IP(知識產權)模塊的開發(fā),并從目前的技術65納米延伸到未來的20納米。而且,雙方將以ARM處理器為核心,以臺積電工藝為基礎,共同拓展單芯片的應用市場,目標是達到低功耗、高效能、小面積的研發(fā)和生產目標。這類產品將主要應用在手機、平板電腦等消費電子產品中。
ARM處理器部門執(zhí)行副總裁兼總經理Mike Inglis說,這是一個里程碑式合作,尤其可以開拓ARM嵌入式處理器、單芯片市場,借助臺積電生產能力,可以加快產品上市速度。
這一合作也強化了臺積電前年提出的OIP(Open Innovation Platform,即開放創(chuàng)新平臺)策略。這一策略被稱為代工2.0計劃。它的目的是,不再像以往那樣簡單接單生產,而是借助20多年來的技術積累,吸引更多芯片設計企業(yè)加入其平臺,以適應工藝微縮、單芯化以及代工業(yè)服務化轉型需求。
臺積電設計兼技術平臺副總許杰夫表示,與ARM的深度合作,能推動平臺成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制造服務業(yè)的基礎。
這一幕,對于英特爾來說如此熟悉。去年春天,雙方也曾有過類似的表態(tài)。英特爾全球CEO歐德寧當時強調,與臺積電合作,可以讓凌動單芯片未來市場版圖進一步擴大,尤其向更多嵌入式應用產品延伸,比如上網本、MID(移動互聯(lián)網設備)、智能手機等消費電子市場。
但雙方還是分了手,理由是需求不足。臺積電發(fā)言人曾晉皓的解釋是,雙方的合作雖很順利,但要成為一個完整“產品”,目前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應用,這是暫停合作的原因。
不過,一位半導體產業(yè)分析師透露,英特爾在商業(yè)模式上的封閉性,是導致合作中止的重要原因。截至目前,英特爾仍未外包處理器制造業(yè)務,并保留著5座12英寸工廠。如果將凌動產品全部交給臺積電,等于將處理器核心技術公布給臺積電。事實上,英特爾已經獨立完成單芯設計。
當初這一業(yè)務如果延續(xù),大約能給臺積電帶來1.5億美元營收。不過,如今牽手ARM的利益更大,因為基于ARM技術的處理器,每年出貨總量接近10億片,等于英特爾的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