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自然面前,再充分準備也不為過。”美國紐約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2011年在應對颶風艾琳的過程中如此警告人們。這句話在今年美國應對桑迪颶風的行動中得到了很好印證。
桑迪颶風掃過美國,超過600萬的美國居民無生活用電,25%移動通信基站脫網(wǎng),而一些報警呼叫中心也無法正常運轉(zhuǎn)。桑迪颶風被認為美國歷史上最“昂貴”的災害之一。美國東北部地區(qū)嚴陣以待,許多措施被認為是前所未有的。盡管如此,颶風災區(qū)仍無法避免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chǎn)損失。“紐約等繁華大都市在颶風面前的表現(xiàn),可謂狼狽不堪,令人唏噓。”國外媒體評價。
美國災害應急管理機制日趨完善,而美國的應急通信系統(tǒng)的互不兼容和不足在這場颶風中也暴露無遺。
Facebook、Twitter作用凸顯
布什政府曾因在2005年卡特里娜風災中行動遲緩而飽受批評,而紐約對桑迪颶風的到來是有準備的。在桑迪颶風來臨之前,包括紐約州總檢查官安德魯·庫奧默、紐約市市長布隆伯格在內(nèi)的政府官員對市民做出了緊急預警。當?shù)貢r間10月28日晚,一些低洼地段的居民提前開始了疏散。颶風來襲當天,“紐約市政府罕見地下令將37.5萬居民疏散,開放了76處緊急避難所,每個避難所能容納1萬人。”國外媒體稱。
避難的過程總是混亂的,信息對于災區(qū)居民來說尤為重要。“9.11”襲擊暴露了美國緊急通信網(wǎng)絡的不足。事件發(fā)生時,美國警方等部門使用不同的通信頻道,導致一些火警戰(zhàn)士沒有收到疏散信息而死亡,令人扼腕。而2005年,不同級別的政府部門間的互操作性問題造成的通信不暢,也加重了卡特里娜颶風造成的影響。桑迪颶風橫掃美國期間,在紐約市政府的網(wǎng)站上,居民只要輸入自己所在地址,就會找到附近的安置點。當?shù)厣鐓^(qū)也給每家住戶發(fā)送了書面通知和電子郵件,告知颶風可能來襲的時間。紐約市不但提供免費的電話熱線供人們查詢相關避災信息,紐約緊急事故處理辦公室在其官方網(wǎng)站上還專門設置了一個查找疏散區(qū)域信息的欄目。
美國多家新媒體和網(wǎng)站扮演了重要角色。谷歌專門制作了颶風版“風暴危機地圖”,讓人們可以直觀地在地圖上查閱相關信息。Twitter幾乎變成了全國性的廣播系統(tǒng)——11月5日,據(jù)稱用戶通過Twitter發(fā)出的關于桑迪颶風的信息超過了2000萬條。Facebook同樣功不可沒。如賬號“哈德遜河谷天氣(HVW)”在Facebook上的主頁名為“HVWX1”,“它為哈德遜河谷提供本地化的詳細天氣預報,備受歡迎。”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TIME》雜志采用手機拍照應用Instagram記錄了新聞畫面,其中一張圖片用作雜志封面。盡管新聞界相關人士對此提出了關于“是否違背新聞真實性”的質(zhì)疑,《TIME》雜志攝影主管基拉·珀拉克(Kira Pollac)表示:“在突發(fā)新聞報道中使用Instagram是一次很有必要的嘗試,這是我們向受眾發(fā)布新聞圖片最快捷的方式。”
“此次颶風中采用的許多應急措施和信息渠道前所未有。單從死亡人數(shù)上看,取得的效果十分明顯。”國外媒體評價。據(jù)了解,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死亡的人數(shù)超過1800人,而截至11月4日,桑迪颶風死亡人數(shù)為113人。
緊急通信仍暴不足
從兩次颶風傷亡情況來看,美國抗災應急措施所取得的成就令人欣慰。理想而全面的應急系統(tǒng)可以為民眾提供全方位的緊急信息,即使在面臨大災難或長時間停電的情況下。而從桑迪颶風來看美國的應急通信系統(tǒng),其互不兼容和不足再次引起了專業(yè)人士的關注。
據(jù)國外媒體報道,備受美國公眾關注的國家級別的數(shù)據(jù)溝通應急網(wǎng)絡仍然沒有建立。很多機構還在使用依靠“聲音”的傳話系統(tǒng),這些系統(tǒng)通常不能互相兼容。馬薩諸塞州劍橋的無線通信公司Vanu公司CEO瓦努·博賽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與卡特里娜颶風和‘9.11’襲擊相比,從通信的角度來說,桑迪颶風所造成的損失并不小。”
據(jù)了解,在颶風和其他災害中,通信網(wǎng)絡最容易出現(xiàn)兩個問題:停電和失去回程容量(從基站出發(fā)攜帶信號的光纖失效)。在卡特里娜颶風的災后,一家運營商在水平線上建立了一個非常穩(wěn)定的蜂窩基站(蜂窩站是一個安裝天線和電子通信設備的站點,用于移動電話使用的蜂窩網(wǎng)絡),而最終該蜂窩基站與中央辦公室的電線處于水下,失去了作用。
近年來,美國當局升級了一些地方的信息應急系統(tǒng)。今年2月,美國當局斥資70億美元成立了“一線應急網(wǎng)絡局(First Responders Network Authority)”,又叫FirstNet。這是一個聯(lián)邦辦公室,負責設計和建造一個真正的、全國性的應急網(wǎng)絡。它的目標是:覆蓋不同機構所提供的信息,以保證不同機構的互操作性。然而,據(jù)《麻省理工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相關評論介紹,該系統(tǒng)原本以700兆赫的帶寬運作,但是現(xiàn)在卻被LTE網(wǎng)絡用去一部分帶寬,其中還有一小部分帶寬被專門劃分出來用于公共安全。
有評論稱,若廣泛建造手機信號發(fā)送塔,70億美元還遠遠不夠。記者沒有查閱到更多的關于桑迪颶風通信受到嚴重影響的信息,而在弗吉尼亞理工(Virginia Tech)領導一個無線研究實驗室的杰夫·里德(Jeff Reed)表明了對美國應急通信機制的擔憂:“要解決同一個物理蜂窩站的設施上不同傳輸系統(tǒng)(transmission)的協(xié)同問題。而這些物理蜂窩站已經(jīng)被出租或?qū)儆跓o線運營商。我們應想法建立可以和商業(yè)系統(tǒng)共存的公共安全系統(tǒng)。如此,桑迪颶風所造成的危害也許才會更小。”
“建設智慧城市,要快!”
健全的城市指揮中心、對自然災害的提前預警和應急措施,始終是建設智慧城市需要努力的方向。“‘桑迪’對城市建設智能化防災系統(tǒng),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它破壞了城市化成果,同時也告訴我們:建設智慧城市,要快!”有國外媒體說。[!--empirenews.page--]
桑迪颶風過境后,映入全球人眼簾的是隨處可見的災難受損場景:東河(East River)七條地鐵隧道被水浸沒;紐約市內(nèi)和威徹斯特郡郊區(qū)大約有75萬戶居民商戶電力中斷;而紐約大學惕恤醫(yī)院(New York University's Tisch Hospital)由于后備發(fā)電機供電失敗,被迫將200多名患者轉(zhuǎn)移至其他機構,包括20名重病特別護理嬰兒。
眾所周知,“智慧城市”是由數(shù)字城市和無線城市發(fā)展而來,旨在以信息技術的高度集成,進行多種信息的資源整合。“智慧城市”這一理念自提出后,已經(jīng)成為世界范圍內(nèi)的研究新熱點。美國紐約是一個高度發(fā)達的現(xiàn)代化都市,它引起的諸如環(huán)境、資源等問題也較為嚴重。
在啟動“紐約市智慧城市規(guī)劃”時,紐約市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提出,要在將紐約建設成為一個更加綠色、更加美好的城市。在交通領域,紐約市實施了“中城動起來”(Midtown in Motion)項目,利用計算機演算來加快交通疏導,并在出租車內(nèi)安裝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以更好地了解司機上路情況和造成擁堵的原因。在電力領域,紐約市現(xiàn)已鋪設了9萬英里長的地下電纜,以逐步進行智能電網(wǎng)建設。
桑迪颶風過后,紐約大都會運輸署(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總裁洛塔(Joseph Lhota)表示,紐約市地鐵系統(tǒng)“從未面臨過如此毀滅性災難”。聯(lián)合愛迪生電力公司電力運營高級副總裁約翰·米克薩迪(John Miksad)也表示:“這將書寫新的記錄。這將是歷史上由于暴風影響最大型的停電事件。”我們不可否認美國當局在緊急應對桑迪颶風時,做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成果,而智慧城市依舊任重道遠。紐約市長期規(guī)劃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辦公室副主任亞當·弗雷德(Adam Freed)也曾道出擔憂:“我們需要一個應急預案。這樣,在某一領域受到嚴重影響或面臨挑戰(zhàn)時,我們便能予以優(yōu)先解決。這也是我們引入‘全市智能電網(wǎng)’概念,卻未具體實施的原因。因為從資金和管理的角度來看,對紐約能源網(wǎng)如此龐大的系統(tǒng)進行整體重建實在不切實際。”
智慧城市是未來城市發(fā)展的終極目標。桑迪警示我們應加快智慧城市的步伐。全球智慧城市領先運營商貝爾信認為,智慧城市的實施會面臨各種挑戰(zhàn),但會穩(wěn)步前進。桑迪颶風過后,紐約州長葛謨說:“我們將重建家園,建立一個聯(lián)系更加緊密的社區(qū)。我們將超越以往,建設一座更加強大智慧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