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月15日,北緯15度,離赤道只有120公里的墨西哥赤瓦瓦州,原摩托羅拉的一間工廠升起了鴻海的廠旗。
來自中國臺灣的鴻海集團,以1800萬美元正式買下這個萬里之遙的500人工廠,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親自出席了交接儀式。作為臺灣第一家完成歐、美、亞三大洲并購布局的公司掌門人,面對又一次升起的旗幟,這位臺灣制造業(yè)第一巨人心情激蕩,久久難以平靜:商業(yè)領域轉手成敗的現(xiàn)實,讓他聯(lián)想到風云變幻的歷史。
"每次走在那些廢棄的巨大廠房之間,清點那些宏偉的船塢和數(shù)千人的裝備,仿佛都能看見他們在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輝煌帝國時期。"這是近年來他揮軍全球征戰(zhàn)的感受。從蘇格蘭造船廠,到東歐雷達基地兵工廠,從亞洲到歐洲、美洲,在他眼里無論是曾雄霸世界的海權國家,還是曾掀起工業(yè)革命的制造基地,都難以逃脫競爭的無情。
他看到的是:歷史對時代的無情,連國家都無可幸免——那些原地踏步的國家,不到一個世紀就面臨被邊緣和取代的命運。
他想到的是:國家如此,企業(yè)更是如此。
2005年3月12日,美國《福布斯》雜志的最新全球富豪排名,55歲的郭臺銘以32億美元身價,名列第183名,首次躍升為臺灣首富。但幾乎同一時刻,郭臺銘對內部500名干部的例行訓話中,卻依然嚴辭峻語,如履薄冰:"我們眼前的新世紀,將是一個危機與轉機明顯并存、‘成功崛起’與‘失敗滅亡’更加高速轉換的年代。我們沒有喘息的機會。"
上篇:寂寞長大的地瓜
創(chuàng)業(yè)家的最高策略——投入全部資源,沖刺一個方向
1974年,臺灣某航運公司的年輕雇員郭臺銘遇到了一個創(chuàng)業(yè)機會:一個朋友告訴他,自己認識的外商公司有一筆塑料零件訂單,想找公司承接生產。家境貧寒的郭臺銘想,有現(xiàn)成的訂單,順勢辦一個這樣的廠,肯定賺錢。
此刻,郭臺銘手里有20萬元(臺幣,下同)母親給他結婚的錢。幾個朋友湊足資本30萬元,雄心勃勃在臺北縣登記成立了"鴻海塑料企業(yè)有限公司",招聘15名員工,擠在租來的70平方米廠房里工作。
不料公司剛一成立,就遭遇了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機,原料價格大幅上揚,經濟隨之蕭條,30萬元資金很快虧得精光。1975年,合伙的朋友決定撤退,但郭臺銘不服氣"用結婚錢辦起來的公司"就此倒閉,又向岳父借了一筆錢,獨自把工廠頂了下來。
12345678 責任編輯:Mandy來源:前瞻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