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消費者的維權意識日益提升,在交易中保護了自己的合法權益。3月15日是“國際消費者權益日”,讓我們關注消費者權益,談談遇到問題該如何維權。
很多消費者在遭遇了侵權行為時,盡管自己十分氣憤,卻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在遭遇這類問題時,法律就是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最好“武器”。
比如不知情情況下手機被開通了某項業(yè)務,該怎么處理?手機被開通了GPRS功能,機主卻并不知情,上網費收取后能夠退回么?法院審理認為,通信公司在不能提供業(yè)務受理單等證據證實機主開通GPRS功能時,消費者的知情權被侵犯,通信公司應退還消費者上網費。買回了房子,才發(fā)現電梯噪聲過高,嚴重影響正常生活怎么辦?法院認為開發(fā)商應對電梯噪聲超標承擔侵權的民事責任。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買車的人也越來越多,可是很多車主都遇到過廠商加裝商品才能提車的問題。該如何處理?很多汽車銷售公司都會在汽車上擅自加裝導航儀、進口腳墊等,消費者加價后才能提車。法院認為該行為屬于銷售公司的強迫交易行為,應返還相應價款,恢復車輛原狀。
通過法律武器,無論是消費者哪方面權益受到侵害,都能夠得到合法的保護。因此消費者應該進一步提升維權意識,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