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音控股過會:核心技術說服力低 仍缺乏長期護城河
7月23日 文/小漁
7月22日,科創(chuàng)板正式開市,首批25只科創(chuàng)板股票正式掛牌交易,截至當日收盤,全部股票平均漲幅近140%,合計成交485億元。不過,開市的第二天,科創(chuàng)板的整體表現遇冷,開盤24只股下跌。與此同時,對于傳音控股來說,見證了科創(chuàng)板的瘋狂之后,今天也迎來了上市歷程中關鍵性的一天。
根據此前上交所發(fā)布的公告顯示,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chuàng)板股票上市委員會定于今天上午9時召開2019年第16次上市委員會審議會議,審議的發(fā)行人中就包括傳音控股。根據上交所最新公告顯示,傳音控股正式過會,而這也意味著其成為科創(chuàng)板手機第一股。
從今年3月29日遞交申報稿,到7月12日更新上會稿,傳音控股在此期間一共經歷了三輪問詢,市場上的爭議也頗多。根據傳音發(fā)布的招股書上會稿內容顯示,其發(fā)行股數不低于8000萬股,占發(fā)行后總股本的比例不低于10%。今天過會,意味著傳音這個“非洲之王”即將迎來自己發(fā)展的高光時刻,但是較低的研發(fā)投入占比加上未來市場的不確定性,也讓傳音的未來難言樂觀。
曾經借殼失敗 對賭協(xié)議要求明年年底前需完成上市
說起傳音控股,或許很多人都不了解是干什么的。不過,要說波導手機,可能一些人還有點印象。值得注意的是,傳音控股的創(chuàng)始人竺兆江就是從波導走出來的,擔任過業(yè)務員、華北區(qū)首席代表以及常務副總經理等職。但是,竺兆江當初想去國際市場開創(chuàng)業(yè)務的想法沒有得到公司的認可,最后只能出來創(chuàng)業(yè)自己干,這一干,就成了“非洲之王”。
根據傳音控股招股書公開的內容顯示,其主要從事以手機為核心的智能終端的設計、研發(fā)、生產、銷售和品牌運營,主要產品為TECNO、itel和Infinix三大品牌手機,銷售區(qū)域主要集中在非洲、南亞、東南亞、中東和南美等全球新興市場國家。數據顯示,2018年傳音公司手機出貨量1.24億部,全球市場占有率達7.04%,在全球手機品牌廠商中排名第四;非洲市場占有率高達48.71%,排名第一;印度市場占有率達6.72%,排名第四。
同時,在招股書中,發(fā)現,傳音和股東之間簽署過對賭協(xié)議,除了對業(yè)績有所要求之外,還對上市時間有著明確的規(guī)定。根據《投資協(xié)議》第七條內容顯示,公司應于2020年12月31日前完成上市,且上市時估值不低于30億美金,募集資金不低于5億美金。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登陸科創(chuàng)板之前,傳音控股就曾計劃借殼上市,但是上市之路較為崎嶇,最后以失敗收場。據了解,傳音控股此前接連引入外部資本,為上市鋪路。2018年3月1日,新界泵業(yè)發(fā)布公告稱,擬通過資產置換及發(fā)行股份購買資產的方式收購傳音控股不低于51%的股份。如果順利的話,傳音控股可以借助新界泵業(yè)的殼登陸A股,完成上市,同時也完成對投資人的承諾。
只是,三個月之后,新界泵業(yè)的一文公告宣告了傳音控股借殼上市的失敗。2018年6月12日,新界泵業(yè)在公告中回應收購失敗的原因,稱是因為交易各方未能就交易方案的重要條款達成一致意見。
2018年的失敗,讓傳音控股在操心業(yè)務發(fā)展的同時,還得想著如何完成對賭協(xié)議。幸運的是,科創(chuàng)板給了傳音控股機會,今天的過會也讓傳音在資本層面送了一口氣。根據傳音招股書披露的信息顯示,此次上市傳音選擇的上市標準為:發(fā)行人選擇的科創(chuàng)板上市標準為第(一)項標準:“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10億元,最近兩年凈利潤均為正且累計凈利潤不低于人民幣5000萬元,或者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10億元,最近一年凈利潤為正且營業(yè)收入不低于人民幣1億元?!?/p>
數據顯示,傳音控股2017年、2018年兩年凈利潤均為正,累計凈利潤超過13億元,預計市值將超過10億元人民幣,符合上述標準。
此外,傳音控股計劃募集30億元資金。本次公開發(fā)行股票募集的資金扣除發(fā)行費用后,將投資于以下項目:傳音智匯園手機制造基地項目、手機生產基地(重慶)項目、移動互聯網系統(tǒng)平臺建設項目、上海手機研發(fā)中心建設項目、深圳手機及家電研發(fā)中心建設項目、市場終端信息化建設項目、補充流動資金。
“沒名”有利 最懂非洲用戶的手機廠商
經過多輪廝殺之后,智能手機市場已然變成一片血海,除了蘋果三星華為小米等頭部手機廠商,多數小廠商只是賠本賺吆喝,雖然一年也發(fā)布幾款手機,但是銷量上難有大的進展,資金上也是吃緊。相比較下,傳音雖然在國內市場很少被人知道,但是通過在非洲市場的掘金,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非洲之王”。不僅如此,在東南亞、印度等新興市場,憑借著功能機的紅利,傳音也擁有不錯的市場份額。
根據傳音控股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傳音主要從事以手機為核心的智能終端的設計、研發(fā)、生產、銷 售和品牌運營,主要產品為TECNO、itel和Infinix三大品牌手機,銷售區(qū)域主要集中在非洲、南亞、東南亞、中東和南美等全球新興市場國家。
官方數據顯示,2018年傳音控股手機出貨量1.24億部,根據IDC統(tǒng)計全球市場占有率達7.04%,在全球手機品牌廠商中排名第四;非洲市場占有率達48.71%,排名第一;印度市場占有率達6.72%,排名第四。
同時,2016年至2018年,傳音手機出貨量由7557萬臺增長至12428萬臺,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8.24%;銷售金額由116.37億元增長至226.46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39.5%。報告期內手機產品累計出口銷售超過3億部,覆蓋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累計創(chuàng)匯超過80億美元。
從傳音控股公開的數據可以看出,其手機出貨量有著不錯的增長表現,但是總銷售金額卻并不是很高,而這也是傳音的“特色”之一。不同于中國以及歐美等傳統(tǒng)手機市場,非洲的用戶更多的需求是功能機,價格低,能夠滿足基本的通話的需求。加上非洲當地基站的建設也并不是很完善,因此網絡的覆蓋率并沒有那么高,也進一步導致智能手機的銷量不是很高。
“小生意”也有大賺頭,這點在傳音的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雖然傳音一直主營功能機產品,但是盈利水平卻是大部分手機廠商都不能比的。據了解,傳音控股的營業(yè)收入和營業(yè)利潤均主要來自于手機產品銷售。除手機產品外,傳音還為客戶提供移動互聯網服務、數碼配件、家用電器等其他產品或服務。
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1-3月,公司實現營業(yè)收入為490,321.08萬元,較2018年1-3月增長6.38%;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7,343.24萬元,較2018年1-3月增長303.02%。傳音控股預計,2019年上半年實現營業(yè)收入約104.52~110.85億元,同比增長約4.47~10.79%;預計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23~8.55億元,同比增長約981.93~1179.46%;預計實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70~7.02億元,同比增長約98.06~143.93%。
華為、小米入局 傳音的優(yōu)勢正成為潛在的“絆腳石”
相比于同行業(yè)可比公司,傳音控股是較早進入非洲的國產手機廠商,對于當地市場有著深刻的洞察與理解,具有多年的技術積累。多年的積累,也讓傳音對非洲用戶的需求、使用習慣以及市場的數據有著較為深入的理解。
據悉,依托用戶數據領域的獨特優(yōu)勢,傳音控股以深度學習預測用戶行為為核心,開發(fā)出針對深膚色人群的專有算法并與定制化的硬件深度融合。傳言方面表示,公司基于非洲本地化的深膚色用戶數據庫及深膚色拍照技術、硬件新材料應用創(chuàng)新及互聯網服務領域在行業(yè)內具有領先優(yōu)勢。
傳音控股在非洲市場建立的優(yōu)勢是國內幾大廠商遠遠不能匹敵的,但是,有一點也要認識到,傳音主要把控的是功能機市場,而當非洲智能機市場不斷發(fā)展時,華為和小米等公司的入局,會給傳音造成很大的難題。據悉,以華為、小米為代表 的廠商通過設立地區(qū)部門、制訂相關規(guī)劃等方式逐漸加大對新興市場的開拓力度。其中,華為于近期在南非等地推出線上平臺“華為商城”,進一步加大市場推廣。小米于2019年1月成立非洲地區(qū)部,并與非洲電子商務平臺Jumia達成合作,進行線上產品銷售。
除了大本營非洲之外,在傳音積極拓展的印度等市場,也遇到了一些難題。三星、小米等廠商持續(xù)對印度市場的研發(fā)、營銷等領域增加投入,并且,印度本土廠商lyf依賴本地運營商領域的優(yōu)勢,在功能機領域推出了綁定流量的超低價功能機業(yè)務,對傳音的業(yè)務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傳音控股自己也指出,雖然在非洲和印度市場取得了較高的市場份額,但未來如無法保持產品的技術創(chuàng)新,持續(xù)提高產品品質和服務水平,繼續(xù)在技術研發(fā)、品牌運營、市場推廣、售后服務、供應鏈管理等方面加大投入,則可能面臨客戶資源流失、市場份額下降的風險。
同時,不僅僅是外在風險因素,對于即將登陸科創(chuàng)板的傳音控股來說,核心技術以及研發(fā)能力是市場上最為看重的,這也是此前上交所下發(fā)問詢的核心點以及市場的疑問之處。根據傳音公開的信息顯示,經過多年的實踐積累,公司通過自主設計研發(fā)取得了高度切合目標市場的研發(fā)成果,并已擁有20多項關鍵核心技術。
但是,在研發(fā)投入上,傳音卻遠遠低于三星蘋果等公司。數據顯示,2016年到2018年,傳音控股研發(fā)費用率分別為3.31%、2.99%、3.14%,只能說是表現很一般。相比較下,傳音卻在營銷上投入很多,2016年到2018年銷售費用分別為9.3億元、19.5億元和22.5億元,占營業(yè)收入的比例為8.02%、9.7%和9.95%。
另外,在人員構成上,傳音控股也是銷售人員要比研發(fā)人員要多。
作為前輩,小米就因為在研發(fā)投入占比上不高被詬病,現在的股價也幾乎是腰斬。正式過會只是第一步,未來傳音控股要面臨的挑戰(zhàn)還會更多,尤其是在科創(chuàng)板市場,傳音還需在新市場的探索上有所突破,研發(fā)技術能力進一步提高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