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軟的Windows可視化操作系統出現之后,用戶不再只依賴鍵盤進行輸入,更多的交互操作必須要通過鼠標來完成。拋開觸摸交互,鼠標依然是必需品,即使是筆記本擁有觸控板,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極客之選相信更多的人依然會選擇鼠標。
今天的主角就是一款滾球結構的鼠標,它來自于雙飛燕,相信大多數 80 后和 90 后對于這個品牌都有著深刻的印象。
這款鼠標的型號是 SWW-22+,整個包裝也表現出了歲月該有的痕跡。比較奇怪的是包裝背面寫著雙飛燕其他系列的鼠標產品,并且還帶有其他產品的參數信息,有些會容易給消費者帶來誤解。
包裝內部就是一個非常樸素的塑料殼,因為時間太過久遠和外包裝一樣也變黃了。鼠標本體還是非常新的,賣家表示這是一個僅拆封未使用的產品。
這款雙飛燕的鼠標外觀上設計非常樸素,盡管在那時已經有了游戲鼠標的定位,但遠遠沒有達到現在的普及程度,大多數鼠標都采用了這種圓潤沒有棱角,左右對稱的外形設計。從配色上來說,這款鼠標有些「土」,不過黑色機身與灰色按鍵確實會給人很復古的感覺。
這款鼠標的定位比較普通,所以僅僅采用了左右按鍵加滾輪的設計,且滾輪無法按下,另外滾輪滑動到某一個位置會有被卡住的感覺,可能是因為時間太過久遠讓橡膠部件發(fā)生了一些物理上的變化。
鼠標底部又一次讓人感受到了濃濃的時代感,標簽上「3D 滾輪鼠標」也展示了它的功能。這款鼠標擁有四個小腳墊,中間部分就是滾球結構,通過旋轉即可打開蓋子,里面的球體隨之也可以拿出來,相信這個球是很多人童年計算機課上最喜歡的玩具。
鼠標的發(fā)展歷史
說到這里就必要開始小課堂時間了,鼠標這個名稱來源于英文的「mouse」,但這款 1952 年的設備是采用了軌跡球的設計來控制,它的原理是通過保齡球的滾動帶動周圍相連接滾軸,以此來判斷 X 軸和 Y 軸的運動距離,無論是外形和體積來看,都不太能稱之為「mouse」。
盡管有人將這個保齡球做成的設備稱之為第一款控制光標的設備,但在之后曝光的軍方設計資料上類似設備可以追溯到 1946 年,軍方使用它來操控雷達上的光標,雖然這樣的設計申請了專利,但因為是軍方設備所以被視作機密,此前并沒有正式公布。盡管現在我們依舊能看到軌跡球設計的產品,但在體積和工作方式上都有著非常巨大的差別。
真正意義上的「mouse」出現在 1964 年,這個發(fā)明來自于 Douglas Englebart 博士,這款鼠標采用了木質外殼,內部有兩個滑輪設備來判斷水平和垂直也就是 X 軸和 Y 軸的移動距離。
不過需要明確的是,這個想法確實來自于 Douglas Englebart 博士,但真正制造出最終設備的是他的同事 Bill English,不過這項發(fā)明的版權并沒有屬于他們兩個,而是被當時的他們的雇主公司拿到了。
今天文中的主角則屬于第二代鼠標,在前文中一直都用「滾球結構」來描述這款鼠標的構造,但其實也可以稱之為半光學半機械式鼠標,或者是光學機械式鼠標、光機鼠標、滾球鼠標等等。
盡管它采用了滾球這種看似機械式的結構,但其實內部是有光學部件進行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移動數值讀取的,而這時的鼠標也有了 DPI 的說法,而 DPI 比較簡潔的解釋就是鼠標實際移動一英寸在電腦屏幕上移動的像素數。
第三代的鼠標就是光電鼠標,此時底部的滾球結構已經被發(fā)光二極管所取代,之后通過類似 CMOS 傳感器的組件接收反射的光線,來判斷鼠標的移動。不過因為 CMOS 精度以及發(fā)光二極管本身的技術原因,對于鼠標墊比較依賴,并且精度會受到限制。
而第四代則是現在比較普及的激光鼠標,其實他的工作原理和光電鼠標幾乎相同,只不過因為采用了激光光源、與之匹配的傳感器,在定位精度和響應速度上都要優(yōu)于光電鼠標。同時,激光鼠標對于鼠標墊并不是非常依賴,只要是相對平整的表面都能很好地使用。
一個滾球喚醒的童年
這個鼠標本身最為特殊的部分就是剛才提到的滾球結構,在取出球體之后,內部可以看到水平和垂直兩個滾軸。球體大多數使用的是橡膠,不過這僅限于它的外層,因為增加摩擦力要使用這種材質,同時球體對于自重也有要求,因為它必須要緊貼桌面,不然就會影響精度表現。
因為外部橡膠包裹,這種鼠標的弊端也因此而產生,長期使用就會造成很多異物被卷進滾球內部,導致滾軸受到影響,最終影響鼠標的使用體驗。當時使用這種鼠標的用戶,拆除滾球吹一吹鼠標里面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操作了。
不過正是因為這個滾球能夠非常輕松地拆卸,這也成為了童年計算機課上的玩具之一。在計算機課上,除了使用 Excel 表格的彩蛋賽車游戲以外,這個球可能是最多人消磨上課時光的玩具了,畢竟它不會受到課件演示系統的干預。
@Rubberso 就表示曾經在計算機課上一不小心把滾球掉在地上,因為機房地板上都是各種線材,所以找起來也很麻煩。他表示老師在臺上講課,他就在桌子下面鉆來鉆去。
另外,@小煙斗斗 則說這個滾球也有人拿來當做彈球使用,可能是因為體積比大號的彈球稍小一點,并且重量也不輕,使用起來更加趁手。當然,因為球相對小一些,所以也不容易被對手打中。
被淘汰的 PS/2 接口真的延遲更低?
除了滾輪結構以外,這款雙飛燕鼠標還有一點特別的地方—;—;PS/2 接口,這個接口是臺式機專門針對鍵盤和鼠標推出的接口,不過在 USB 普及了之后現在幾乎沒有新品鼠標再使用 PS/2 接口了。
不過 PS/2 接口確實有自己的優(yōu)勢,但同時肯定也是有不足的。第一點優(yōu)勢是在速度上,PS/2 接口和 USB 接口在原理上是不同的,所以按照理論上來看,有很多人「鼓吹」PS/2 接口的響應速度更快,但這一點其實很難被證實;第二,PS/2 接口支持鍵盤真正全鍵無沖,現如今很多 USB 接口的鍵盤也宣傳是通過一些模擬的方式實現的,在響應上確實不如 PS/2 接口;第三,PS/2 接口不存在兼容性問題,本身就是針對鍵盤和鼠標單獨定義的接口。
在劣勢部分,PS/2 接口首當其沖的問題就是不支持熱插拔,所以在開機之后如果需要更換鍵鼠的話那你必須要重啟一次才可以;第二,PS/2 接口由多個針腳組成,并不是為了經常插拔設計,如果你經常更換的話,可能會導致針腳折彎,或者插頭損壞。
不過這兩種接口都可以通過轉接頭進行轉換,現在的鍵鼠產品已經很難見到轉接頭了,畢竟有些主板廠商都已經不再支持 PS/2 接口了。在中間換代時期,全新的鍵鼠一般都會在包裝內贈送一個轉接頭,其實那時所有設備肯定都支持兩種接口,贈送轉接頭無非是更多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作為一款配件產品,鼠標的變遷承載了很多人童年的記憶,尤其是滾球結構的鼠標,也成為了趁手的玩具。而在極客博物館中能以配件身份單獨亮相的產品,鼠標或許是最為成功的一個,尤其是雙飛燕這個品牌,無論是認知度或者普及程度都是相當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