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幾天就要進入2022年了,中國的芯片自主化、去美化進展如何,華為麒麟等先進芯片何時能夠恢復生產?答案很顯然不太那么讓人樂觀:一切都在進行中,但是離目標還有很大差距。這話不太中聽,但這就是現實。
臺積電是總部在中國臺灣的企業(yè),但臺積電是妥妥的美國資本+美國技術控制的企業(yè),所以臺積電能干什么,完全取決于美國的態(tài)度。
只有在中美大博弈中中國取得了一定優(yōu)勢、美國被迫退讓的情況下,才可能出現臺積電恢復給華為生產麒麟芯片的可能。
具體點兒說,就是中國趕上來了有能力造了,他們才可能放寬限制來賺你錢順便壓制一下你在起步階段的產業(yè);你沒有能力造的,永遠是他們拿捏咱們的把手。
這個博弈,是長期的,可能三、五年,也可能十年、二十年。就看這幾年全球新冠疫情+半導體產業(yè)鏈混亂局勢下,全球賺錢最瘋狂的是哪個國家的哪個產業(yè)?毫無意外,就是美國的半導體產業(yè),美國的芯片企業(yè)這幾年賺得是盆滿缽滿。
哪家美國芯片企業(yè)的客戶不都是排著長隊等貨?別說小米、OPPO、vivo、榮耀們了,就是華為不也在努力采購高通4G芯片嗎?能買到自己生產不了的芯片,這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
我們之所以要全力搞半導體產業(yè)自主,不就是因為不能在國際市場上自由買買買嘛。所以目前這個情況下,讓美國全面放開對華為的限制,讓臺積電繼續(xù)無限制給中國代工制造芯片,難!在美國出現重大困難,急需中國來幫忙“救濟”之前,可能性不大。
自從2014年華為正式發(fā)布了首款麒麟芯片以后,華為算是正式開啟了海思麒麟商用時代。不同于之前的k3v2芯片,海思的出現讓國內消費者看到自研芯片的希望,并且時隔幾年之后的鴻蒙系統(tǒng)也再次讓華為成了全場矚目的焦點。
對于如今華為的消費者業(yè)務而言,“命途多舛”無疑是最好的形容詞。從2020年9月芯片禁令正式生效后,華為在手機市場的份額開始一落千丈,甚至不斷有聲音傳出,稱華為將賣掉手機業(yè)務。而在9月24日的采訪中,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再次對外界關心的話題進行了明確回復,信息量可謂非常巨大。自芯片禁令生效后,華為海思設計的麒麟系列芯片便處于停產的狀態(tài)。眾所周知,麒麟系列芯片作為目前業(yè)界的頂級芯片之一,一直由臺積電代工,而在禁令生效后,不僅代工業(yè)務停擺,華為也無法通過采購來獲得芯片供應。
如今,芯片禁令已持續(xù)了一年,華為的手機業(yè)務也大幅縮水。Omdia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華為手機的出貨量僅為2450萬臺,在全球的占比僅剩4%。作為對比,去年同期,華為手機的市場份額還排在全球前三,是唯一可以與蘋果、三星在高端市場一戰(zhàn)的國產手機品牌。在這樣的情況下,“活下來”成為華為手機最主要的目標。雖然處境艱難,華為也在持續(xù)推出手機新品,保證產品線不斷檔。
然而,“無芯可用”仍是華為手機業(yè)務遭遇的最大難題。根據徐直軍的說法,因為無法通過臺積電的代工生產出最新的麒麟芯片,華為手機只能依靠庫存芯片維持生存。同樣,因為無法采購5G射頻芯片等,即使是在5G機型已經相當普及的今天,華為也只能無奈推出4G新機。種種跡象都表明,華為手機業(yè)務的處境之艱難。
處境艱難之下,華為何時能解決芯片供應問題,也成為業(yè)界關心的話題。按照徐直軍的說法,華為一直在努力解決芯片制造問題,但這“要靠國內半導體產業(yè)鏈共同努力”,而這無疑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一直以來,華為不斷被傳出親自下場造芯的消息,但徐直軍直言,目前業(yè)界看到的關于華為芯片的消息,全是假消息,“沒一個是真的”。
在美國的多輪打壓下,任何公司在涉及華為的業(yè)務上,只要包含美國技術或軟件,哪怕是用于生產零件等用途,也不得再向華為供貨,這項禁令將聯發(fā)科、三星半導體、高通等第三方企業(yè)也納入了制裁范圍中。
而且臺積電等晶圓代工廠也無法代工華為芯片,華為面臨”無芯可用“的危機,然而很多人認為,華為之所以遭遇芯片危機,是因為國內并沒有生存5nm 以下工藝的EUV極紫外光刻機。
其實,真正卡華為脖子的并不是光刻機,而是目前國內的芯片制造產業(yè)還不發(fā)達,即使中國擁有了5nmEUV光刻機,還有擴散爐、電子特氣、光刻膠、薄膜生長設備等等,這些芯片制造所需要的材料和設備中國都沒有做到高端。
在半導體制造方面,余承東也認為中國的核心技術、核心生態(tài)的控制能力和美國等國家還是有差距。尤其最底下的材料、制造設備跟美國、日本、歐洲還是有些差距。
而目前的情況,其實任正非早已預見,早在2004年的時候,任正非成立海思的時候就說過:
即使芯片暫時用不上,也還是要繼續(xù)做下去。一旦公司出現戰(zhàn)略性的漏洞,我們不是幾百億美元的損失,而是幾千億美元的損失。我們公司積累了那么多財富,這些財富可能就是因為那一個點,讓別人卡住,最后死掉。
芯片設計投入資金巨大,海思連續(xù)近10年虧損,然而任正非卻并沒有放棄,最終取得了成功,除了手機SoC芯片,還有服務器芯片(鯤鵬系列)、5G通信芯片、其他專用芯片(如凌霄系列)、安防芯片等。
因為種種原因,華為并沒有涉及芯片制造領域,但是在華為剛被制裁的時候,任正非就已經預料到了,提出了創(chuàng)新2.0。采取‘支持大學研究、自建實驗室、多路徑技術投資’等多種方式實現創(chuàng)新2.0,把工業(yè)界的問題、學術界的思想、風險資本的信念,整合起來,共同創(chuàng)新。從而打破打破制約ICT發(fā)展的理論和基礎技術瓶頸。
背靠通信技術的收入,華為能夠源源不斷獲得研發(fā)資金,所以華為芯片涅槃重生只不過是時間問題,最主要的是先把5G射頻芯片的問題解決,之前有消息表示2023年華為的5G手機將會回歸,或許是華為已經找到了解決方案,目前正在試產和調試階段當中。
系統(tǒng)和芯片兩大核心技術都傳來好消息,很顯然美計劃的封鎖正在逐漸失去作用,甚至連外媒也表示計劃可能已經失敗了,因為2021年的華為已經活了下來,2022年的華為更是要有質量的活下來。所以說華為已經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