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1-12日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中國計算機學會容錯計算專業(yè)委員會、同濟大學組組織的第十九屆全國容錯計算學術會議順利以線上方式召開。期間,南昌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和上海國微思爾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辦了CCF CFTC集成電路設計論壇。南昌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徐子晨,上海國微思爾芯林鎧鵬高級副總裁擔任分論壇聯(lián)席主席,特邀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東南大學等高校專家們分享并討論了集成電路領域的前沿課題。
在本次論壇上,特邀嘉賓CTC2020主席蔣力老師做了開場致辭。他分享了對當前集成電路設計論趨勢的洞見,并強調國內(nèi)集成電路設計進入到了黃金時代,如何把研究用到商業(yè)產(chǎn)品中去,推進產(chǎn)學研深度融合,是當下應該進行深度探索的一個命題。 復旦大學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tǒng)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陳建利博士發(fā)表了題為“先進技術節(jié)點下的混合行高單元合法化研究”的報告。近年來,隨著電路芯片集成度的不斷提高和芯片上單元規(guī)模的快速增長,對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 VLSI)布局合法問題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從單元布局問題所蘊含的數(shù)學理論特性角度出發(fā),陳建利老師分享了數(shù)學方法在先進技術節(jié)點下的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布局合法化問題中的運用。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杜子東博士做主題為“支持量化訓練的深度學習處理器”為主題的報告。深度學習是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云、邊、端都有非常廣泛的應用。但是深度學習訓練的開銷巨大。量化被認為是有望降低帶寬/存儲要求從而提升訓練效率和計算成本的有效手段。目前,量化算法需要對大量數(shù)據(jù)進行基于動態(tài)統(tǒng)計的量化和高精度的權重更新,這使得這些量化訓練算法不能有效地部署在目前的深度學習處理器上。針對這個問題,杜子東研究員提出并闡釋了第一個定制的架構用于高效的量化訓練,其訓練精度損失可忽略不計。
北京大學高能效計算與應用中心長聘副教授孫廣宇老師作 “FPGA加速器的設計自動化與云工具平臺”報告。他提出,基于FPGA的加速器,具有高能效、設計靈活、適應性強等優(yōu)點,是當前一個熱門研究方向。本次報告首先以深度神經(jīng)網(wǎng)絡為典型應用,回顧了在FPGA加速器設計自動化方面的工作,然后分享了孫廣宇老師團隊搭建在云上的設計自動化工具平臺。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長聘副教授梁云老師分享了“軟硬一體的專用芯片設計”的報告。芯片的硬件架構決定了計算能力的峰值,而實際的性能發(fā)揮取決于基礎軟件包括算子庫和編譯。不論是芯片的硬件設計還是軟件開發(fā)都面臨開發(fā)周期長,門檻高的問題。梁云老師提出一種軟硬一體的專用芯片設計方法,通過設計自動化工具自動生成芯片的硬件架構和軟件算子庫, 有效地降低了芯片的開發(fā)門檻。
國微思爾芯資深副總裁林鎧鵬先生受邀做了題為“FPGA原型驗證系統(tǒng)異構驗證”為主題的報告。國微思爾芯自2004年成立以來始終專注于集成電路EDA領域,公司業(yè)務聚焦于數(shù)字芯片的前端驗證。林鎧鵬先生分享異構驗證方法過去十幾年的技術演變。針對軟件主導和敏捷開發(fā)的特點,介紹前端驗證的和異構驗證云的相關技術和進展。
東南大學國家專用集成電路系統(tǒng)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閆浩博士作為最后一位嘉賓分享了“寬電壓近閾值設計方法學研究進展”的報告。寬電壓近閾值集成電路設計技術是國際半導體技術路線圖(ITRS)公認的有效逼近能效極限的技術路徑。面向寬電壓近閾值延時波動劇烈且呈非高斯分布的設計挑戰(zhàn),閆浩博士分享了近期寬電壓近閾值設計方法學的研究進展,探索統(tǒng)計解析建模時序分析方法和自適應重要采樣良率分析方法,降低了分析誤差,提高了收斂速度,實現(xiàn)了寬電壓近閾值集成電路的高能效設計。 各位一線專家的報告精彩紛呈,對集成電路軟件設計領域當前所面臨的技術和應用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2021年CCF CFTC集成電路軟件設計論壇圓滿結束,期待來年能夠線下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