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科技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半導體產業(yè)無疑是全球經濟和科技競爭的核心領域。隨著摩爾定律逐漸逼近物理極限,傳統的芯片制程微縮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而先進封裝技術卻異軍突起,成為推動半導體產業(yè)持續(xù)發(fā)展的新引擎。尤其是國產先進封裝技術,正以迅猛之勢崛起,在全球半導體產業(yè)格局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破壁者角色。
先進封裝技術的崛起,源于傳統 SoC 芯片面臨的雙重困境。一方面,隨著 AI 算力需求呈爆發(fā)式增長,芯片需要處理的數據量呈指數級上升,這對芯片的性能提出了極高要求。然而,傳統 SoC 芯片在制程不斷微縮的過程中,遭遇了物理極限的阻礙,如量子隧穿效應導致的漏電問題、芯片內部布線難度大幅增加等,使得進一步提升芯片性能變得異常艱難。另一方面,隨著制程工藝的不斷精進,芯片制造的成本也在急劇攀升。從研發(fā)費用到生產設備投入,再到良品率的控制,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巨額資金的支持。例如,目前最先進的 3nm 制程工藝,其研發(fā)成本高達數十億美元,這對于眾多芯片企業(yè)來說,是難以承受之重。
在這樣的背景下,芯粒集成技術等先進封裝手段應運而生。通過先進封裝,不同工藝、功能的芯片可以被模塊化整合,從而突破了傳統芯片設計的局限。以臺積電 3D Fabric 平臺為例,其以 0.4μm 線寬和 50μm 微凸點節(jié)距實現了高密度互連,極大地提升了芯片間的通信效率。蘋果 A 系列處理器借助高密度扇出封裝,在 3nm 工藝下成功集成 190 億晶體管,顯著增強了芯片的計算能力。英偉達 H100 GPU 采用 TSMC N4 工藝,以 80B 晶體管和 700W 功耗刷新了算力紀錄,這些都充分展示了先進封裝在突破 “存儲墻”“面積墻” 方面的核心價值。
國產先進封裝技術在這一全球浪潮中,展現出了強大的競爭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中科芯依托全產業(yè)鏈優(yōu)勢,全力打造 12 英寸晶圓級扇出封裝技術。在關鍵指標上,實現了 5μm 線寬 / 線距、18μm 微凸點節(jié)距等突破,TSV 深寬比更是達到了 10:1。其推出的 2.5D 硅橋集成方案,支持 1024bit/4.8mm 互連,結合六面包封與背面增材技術,在 30W 高功耗場景下通過了 N 級可靠性驗證。不僅如此,該團隊累計申請專利超百項,還主導制定了《芯粒間互聯通信協議》標準,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些成果充分彰顯了國產先進封裝技術的突破性進展。
在光電子混合集成領域,中科院微電子所也取得了顯著成果。在 AI 算力爆發(fā)式增長的背景下,先進封裝技術成為突破光電子混合集成瓶頸的核心路徑。針對 51.2T 交換機與 GPU 間高速互連需求,3D TSV 和扇出型封裝顯著提升了集成密度。例如,Intel 采用 TSV 三維堆疊實現光接口芯片與 ASIC 的 4Tbps 互連,帶寬密度突破 1.2Tbps/mm;博通通過 3D 扇出封裝將光子芯片倒裝在 7nm CMOS 電芯片上,構建了 51.2T 全光交換系統。相較傳統 CPO 技術,這兩種方案的能效分別降至 5pJ/bit 和 10pJ/bit 以下,岸線密度提升了 5 - 10 倍。不過,異質材料熱膨脹系數差異導致的翹曲控制、微流道散熱設計以及晶圓級精準耦合等技術挑戰(zhàn)仍亟待突破,需要協同芯片設計、封裝工藝與光學系統實現全鏈條創(chuàng)新。
華天科技作為全球第六大封測企業(yè),積極布局產業(yè)新生態(tài),在芯粒技術驅動的先進封裝革新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隨著摩爾定律逼近物理極限,先進封裝技術成為延續(xù)芯片性能提升的關鍵路徑。芯粒技術通過將復雜芯片分解為功能模塊,結合 2.5D/3D 堆疊、扇出型封裝(Fan - Out)等實現異構集成,顯著降低了設計成本并提升了良率。據 Yole 預測,2025 年先進封裝市場份額將超越傳統封裝,2028 年規(guī)模達 786 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 10.6%,將成為半導體產業(yè)增長的核心驅動力。華天科技已構建覆蓋晶圓級封裝(WLCSP)、硅基扇出型封裝(eSiFO)及 3D 堆疊(3DFO)的全技術矩陣。其 eSiFO 技術以硅基替代傳統塑封材料,優(yōu)化了翹曲控制與散熱性能,支持多芯片系統級集成;3DFO 技術通過 TSV 和混合鍵合實現高密度互連,滿足 AI 芯片、車規(guī)級存儲等高算力場景需求。公司南京基地的 2.5D 封裝產線計劃于 2024 年量產,瞄準高性能計算與自動駕駛市場。但芯粒產業(yè)化仍面臨國產化短板,如 EDA 工具、電鍍機等設備及臨時鍵合膠等材料高度依賴進口。為此,華天科技正協同國產供應鏈突破技術瓶頸,推動封裝設備、材料及設計工具的自主可控,為國產芯粒生態(tài)構建關鍵支撐。
在測試裝備和技術方面,杭州長川科技也在積極應對先進封裝帶來的挑戰(zhàn)。隨著高性能計算需求激增,先進封裝技術成為突破摩爾定律瓶頸的關鍵路徑。Chiplet 技術通過將大芯片拆解為異構芯粒,結合 2.5D/3D 封裝實現硅中介板垂直互聯,創(chuàng)造了系統級芯片集成新范式。該技術具備通過模塊化設計提升良率、復用 IP 降低 30% 設計成本、支持不同制程芯片的靈活組合等三大核心優(yōu)勢,已在 HPC、數據中心和智能汽車領域廣泛應用,AMD、英偉達等企業(yè)已推出多款基于 Chiplet 架構的處理器產品。然而,先進封裝對測試設備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多芯粒集成導致測試向量深度呈指數級增長,要求設備具備動態(tài)重構的存儲技術;超 1000W 功耗帶來供電精度和散熱雙重壓力,需開發(fā)耐千安級電流的 MEMS 探針;大尺寸封裝體則需突破 480kg 級壓接技術及多區(qū)溫控系統。面對這些技術瓶頸,長川科技已構建覆蓋 CP、FT、SLT 的全流程測試解決方案,并牽頭制定國內首個《芯粒測試規(guī)范》標準體系,推動測試流程標準化。
芯和半導體科技則在 EDA 工具方面發(fā)力。在 AI 算力需求爆發(fā)式增長的驅動下,基于 Chiplet 的 2.5D/3D 先進封裝技術正成為突破傳統 SoC 芯片性能瓶頸的核心解決方案。隨著 GPT - 4、Gemini 等千億級參數 AI 模型的迭代,云端和終端設備對算力 - 存力 - 運力的協同需求已超越傳統單片集成能力邊界。Chiplet 技術通過異構集成、混合鍵合、背部供電等創(chuàng)新工藝,使 2030 年單芯片晶體管規(guī)模有望突破萬億級,達到傳統 SoC 的 5 倍集成密度。但這一技術革新帶來了系統性設計挑戰(zhàn):跨芯片 - 中介層 - 封裝的三維協同設計復雜度呈指數級增長,涉及信號完整性、電源噪聲、熱應力等多物理場耦合問題。傳統 EDA 工具在系統級仿真精度、大規(guī)?;ミB分析效率等方面已顯不足。芯和半導體開發(fā)的 STCO(系統級協同優(yōu)化)EDA 平臺,創(chuàng)新構建從 RDL 布線到基板設計的全流程解決方案,支持 TSMC CoWoS、Intel EMIB 等主流工藝,其異構集成電磁仿真引擎可實現百億級互連結構的精準建模,將設計驗證效率提升 10 倍以上。
國產先進封裝技術正通過工藝創(chuàng)新、標準制定、生態(tài)協同三位一體的發(fā)展模式,在全球半導體產業(yè)中形成獨特的競爭優(yōu)勢。在降低設計成本(IP 復用節(jié)省 30%)、提升集成密度(達傳統 SoC 的 5 倍)、拓展應用場景(AI / 光通信 / 汽車)等維度,國產先進封裝技術都展現出了巨大的潛力。隨著玻璃基板、光電共封裝等前沿技術的布局,中國正從 “封裝代工” 向 “系統級集成創(chuàng)新” 大步躍遷,有望重塑全球半導體產業(yè)格局,成為推動全球半導體產業(yè)變革的重要力量。在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和產業(yè)生態(tài)的日益完善,國產先進封裝技術必將在全球半導體舞臺上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為全球科技進步做出更大貢獻。